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蛇含别名: 蛇衔、威蛇、小龙牙、紫背龙牙、紫背草、蛇含草、蛇包五披风、五匹风、五皮风、地...
养生
药材名称: 蛇含
别名: 蛇衔、威蛇、小龙牙、紫背龙牙、紫背草、蛇含草、蛇包五披风、五匹风、五皮风、地五甲、五爪龙、地五加、五爪虎、五叶莓、地五爪
性味归经: 味苦,性微寒;归肝、肺经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蛇含,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kleinianaWightetArn.的带根全草。具有清热定惊,截疟,止咳化痰,解毒活血的功效。主治高热惊风,疟疾,肺热咳嗽,百日咳,痢疾,疮疖肿毒,咽喉肿痛,风火牙痛,带状疱疹,目赤肿痛,虫蛇咬伤,风湿麻木,跌打损行,月经不调,外伤出血。
功效-功能:
清热定惊,截疟,止咳化痰,解毒活血。
功效-主治:
高热惊风,疟疾,肺热咳嗽,百日咳,痢疾,疮疖肿毒,咽喉肿痛,风火牙痛,带状疱疹,目赤肿痛,虫蛇咬伤,风湿麻木,跌打损行,月经不调,外伤出血。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倍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捣汁涂;或煎水含漱。
功效-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功效-化学成分:
全株含仙鹤草素,蛇含鞣质,长梗马兜铃素。
功效-相关论述:
1、《本经》:“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瘘恶疮,头疡。”
2、《别录》:“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养胎,利小儿。”
3、《本草药性大全》:“主诸丹石燥,捣烂成膏,堪续已断手指。”
4、《草木便方》:“发汗解肌。治风痰咳嗽,惊痫,洗眼消毒。”
5、《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清热,镇痉,解毒,消肿,化痰。治痈肿,金疮出血,蛇头疔,痔疮。”
6、《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截疟。(治)疟疾,角膜溃疡,雷公藤中毒,疖子,急性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
7、《江西草药》:“治无名肿毒,阴性疮毒,破伤风,顽癣,风火牙痛。”
8、《贵州草药》:“发表,驱瘀血,止伤痛,开窍,定惊,驱风除湿。主治中风(不省人事),风湿麻木,百日咳,打伤不起,月经不调。”
9、《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带状疱疹。”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小儿惊风:①五皮风12g,土升麻9g,辰砂草6g,银花藤6g,土瓜根6g。煎水服。②五皮风9g,全虫1个,僵虫1个,朱砂1.5g。各药研成细末,混合成散剂,开水吞服。(《贵阳民间药草》)
2、治疟疾并发高烧:五匹风16g,白蔹6g,紫苏10g。水煎服,于疟前2h服,每日1剂,连服3剂。(《贵州民间方药集》)
3、治麻疹后热咳:五皮风、白蜡花、枇杷花各9g。研末,加蜂蜜蒸服。
4、治百日咳:五皮风15g,生姜3片。煎水服。(3-4方出自《贵阳民间药草》)
5、治肺脓疡:鲜蛇含90g,或加百蕊草30g。煎服。(《安徽中草药》)
6、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蛇含60g,水煎加蜂蜜调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7、治急性乳腺炎初起:鲜蛇含、蒲公英各30g,煎服;另用上药各等量捣烂敷患处,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8、治无名肿毒:蛇含、天胡荽、半边莲(均鲜)各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9、治咽喉肿痛:鲜蛇含捣汁含漱。(《青岛中草药手册》)
10、治痔疮:(蛇含)全草洗净捣烂,冲入沸水浸泡,趁热坐熏。(《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11、治毒蛇咬伤:鲜蛇含草,捣烂敷伤口周围;另用鲜蛇含、鲜鸭跖草各30g,野菊花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12、治淋巴结核:蛇含30g,星宿菜、葫芦茶各9g,茅瓜24g,豆腐12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13、治雷公藤中毒:鲜蛇含全草60-120g,鲜构树枝梢(连叶)7-8枚。捣烂取汁,加鸭蛋清四只混匀,灌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栽种后每年可收2次,在5月和9-10月挖取全草,抖净泥沙,拣去杂质,晒干。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全体长约40cm。根茎粗短,根多数,须状。茎细长,多分枝,被疏毛。叶掌状复叶;基生叶有5小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cm,宽0.5-1.5cm,边缘具粗锯齿,上下表面均被毛,茎生叶有3-5小叶。花多,黄色。果实表面微有皱纹。气微,味苦、微涩。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蔷薇科委陵菜属蛇含委陵菜。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宿根草本。多须根;茎平卧,具匍匐茎,常于节处生根并发育出新植株,花茎被疏柔毛或开展长柔毛。基生叶为近于鸟足状5小叶;叶柄被疏柔毛或开展长柔毛,小叶近无柄稀有短柄;托叶膜质,淡褐色,外被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小叶片倒卵形或长圆倒卵形,长0.5-4cm,宽0.4-2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多数急尖或圆钝锯齿,两面被疏柔毛,有时上面脱落近无毛或下面沿脉被伏生长柔毛;下部茎生叶有5小叶,上部茎生叶有3小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柄较短,托叶草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全缘,稀有1-2齿,先端急尖或渐尖,外被疏长柔毛。花两性;聚伞花序密集枝顶如假伞形,花梗密被开展长柔毛,下有茎生叶如苞片状;花直径0.5-1cm;萼片5,三角卵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副萼片5,披针形或椭圆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花时比萼片短,果时略长或近等长,外被疏长柔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微凹,长于萼片,黄色;花柱近顶生。瘦果近圆形,一面稍平,直径约0.5mm,具皱纹。花、果期4-9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陕西、西藏等地。
植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等地。自产自销。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3000m的田边、水旁、草甸及山坡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见习:
喜阳光充足、气候温和、较湿润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在高山、丘陵、平坝都可栽培。对土壤无严格选择,常野生在荒地、田边或路旁,以地势向阳、较肥沃、潮湿的夹砂土栽培较好。
植物学信息-繁殖方式:
以分株繁殖为主。
植物学信息-栽培技术:
分株繁殖:挖取老株匍匐茎上着生的新株作为种苗,每株都要带须根,春季2-3月或秋季9-10月栽种,以秋栽为好,按行窝距各20cm开窝,每窝栽苗2-3株,盖土压紧,并施稀薄人畜粪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