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岩黄连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归胃、大肠经毒性: 无毒药材分类: 植物中药材概述: 岩黄...
养生
药材名称: 岩黄连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归胃、大肠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岩黄连,中药名。为罂粟科植物石生黄堇CorydalissaxicolaBunting的全草。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功效-功能: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止血。
功效-主治:
肝炎,口舌糜烂,火眼,目翳,痢疾,腹泻,腹痛,痔疮出血。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外用:适量,研末点患处。
功效-注意事项:
忌燥、辣食物。
功效-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安定作用。
3、镇痛作用。
4、抗菌作用。
功效-相关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止痛止血。”
临床应用:
治疗肝炎。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朦皮火眼翳子:岩黄连3g,龙胆草3g,上梅片1.5g。共研末,装瓷杯内蒸透后,用灯草蘸药点入眼内。(《贵州民间药物》)
2、治痔疮出血及红痢:岩黄连15g,蒸酒60g服。(《贵州民间药物》)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秋后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根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径0.5-2cm。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纵裂纹或纵沟,栓皮发达易剥落;质松,断面不整齐,似朽木状,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叶具长柄,柔软卷曲,长10-15cm;叶片多皱缩破碎,淡黄色,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数对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气微,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罂粟科植物石生黄堇。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淡绿色易萎软草本,高30-40厘米,具粗大主根和单头至多头的根茎。茎分枝或不分枝;枝条与叶对生,花葶状。基生叶长约10-15厘米,具长柄,叶片约与叶柄等长,二回至一回羽状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约长2-4厘米,宽2-3厘米,不等大2-3裂或边缘具粗圆齿。总状花序长约7-15厘米,多花,先密集,后疏离。苞片椭圆形至披针形,全缘,下部的约长1.5厘米,宽1厘米,上部的渐狭小,全部长于花梗。花梗长约5毫米。花金黄色,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缘,长约2毫米。外花瓣较宽展,渐尖,鸡冠状突起仅限于龙骨状突起之上,不伸达顶端。上花瓣长约2.5厘米;距约占花瓣全长的1/4,稍下弯,末端囊状;蜜腺体短,约贯穿距长的1/2。下花瓣长约1.8厘米,基部近具小瘤状突起。内花瓣长约1.5厘米,具厚而伸出顶端的鸡冠状突起。雄蕊束披针形,中部以上渐缢缩。柱头2叉状分裂,各枝顶端具2裂的乳突。蒴果线形,下弯,长约2.5厘米,具1列种子。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林缘岩石隙缝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