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薯莨别名: 赭魁、薯良、鸡血莲、血母、朱砂莲、血三七、雄黄七、血葫芦、朱砂七、红药子、金...
养生
药材名称: 薯莨
别名: 赭魁、薯良、鸡血莲、血母、朱砂莲、血三七、雄黄七、血葫芦、朱砂七、红药子、金花果、红孩儿、孩儿血、牛血莲、染布薯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归肝、大肠经
毒性: 小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薯莨,中药名。为薯蓣科植物薯莨DioscoreacirrhosaLour.的块茎。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咳血,咯血,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脘腹胀痛,痧胀腹痛,热毒血痢,水泻,关节痛,跌打肿痛,疮疖,带状疱疹,外伤出血。
功效-功能:
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
功效-主治:
用于咳血,咯血,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脘腹胀痛,痧胀腹痛,热毒血痢,水泻,关节痛,跌打肿痛,疮疖,带状疱疹,外伤出血。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磨汁涂。
功效-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功效-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对子宫平滑肌作用。
3、抑菌作用。
功效-相关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收敛固涩,止血痢。治红痢,红崩,咳血,水泻。”
2、《福建药物志》:“治带状疱疹,鱼虾中毒。”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咳血:朱砂莲、藕节各9g,茅草根6g。共炒焦后,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2、治衄血,咯血:薯莨12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3、治内痔出血:牛血莲、旱莲草、海蚌含珠各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4、治红崩:朱砂莲、红鸡冠花各9g,百草霜3g。共研末,煮米酒服。(《贵州民间药物》)
5、治月经不调:牛血莲10g,月月红10g。水煎服。(《湘西苗药汇编》)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5-8月采挖,洗净,捣碎鲜用或切片晒干。
加工保存-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1、药材性状:块茎呈长圆形、卵圆形、球形或结节块状,长10-15cm,直径5-10cm。表面深褐色,粗裂,有瘤状突起和凹纹,有时具须根或点状须根痕。纵切或斜切成块片,多数呈长卵形,长3-12cm,厚0.2-0.7cm。外皮皱缩,切面暗红色或红黄色。质硬而实,断面颗粒状,有明显的或隐约可见红黄相间的花纹。气微,味涩、苦。
2、饮片性状: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薄片,直径1.5-10cm。周边深褐色或褐红色,凹凸不平,有点状突起的须根痕。切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有多数黄色斑点及斑纹,对光可见“亮银星。”气微,微苦、涩,微酸。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薯蓣科植物薯莨。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藤本,粗壮,长可达20m左右。块茎一般生长在表土层,为卵形、球形、长圆形或葫芦状,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断面新鲜时红色,干后紫黑色,直径大的甚至可达20多cm。茎绿色,无毛,右旋,有分枝,下部有刺。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片革质或近革质,长椭圆状卵形至卵圆形,或为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5-20cm,宽(1-)2-14cm,顶端渐尖或骤尖,基部圆形,有时呈三角状缺刻,全缘,两面无毛,表面深绿色,背面粉绿色,基出脉3-5,网脉明显;叶柄长2-6cm。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10cm,通常排列呈圆锥花序,圆锥花序长2-14cm或更长,有时穗状花序腋生;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长约2mm,内轮倒卵形,小;雄蕊6,稍短于花被片。雌花序为穗状花序,单生于叶腋,长达12cm;雌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卵形,厚,较内轮大。蒴果不反折,近三棱状扁圆形,长1.8-3.5cm,宽2.5-5.5cm;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脱落。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50-1500m的山坡、路旁、河谷边的杂木林、阔叶林中、灌丛中或林边。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