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鱼眼草别名: 三仙菜、星宿草、地胡椒、鼓丁草、翳子草、地细辛(贵州)、小馒头草、蛆头草(...
养生
药材名称: 鱼眼草
别名: 三仙菜、星宿草、地胡椒、鼓丁草、翳子草、地细辛(贵州)、小馒头草、蛆头草(云南)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鱼眼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小鱼眼草DichrocephalabenthamiiC.B.Clarke及菊叶鱼眼草Dichrocephalachrysanthemifolia(Bl.)DC.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功效。主治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疟疾,夜盲,带下,疮疡。
功效-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明目。
功效-主治:
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疟疾,夜盲,带下,疮疡。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功效-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
功效-药理作用:
菊叶鱼眼草全草毒性颇强。因曾引起家畜流产而被认为其作用性质类似麦角,但未经证实;可能此种流产乃因动物食后发生急性肠胃炎,反射性引起盆腔充血所致。
功效-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治小儿脏腑积热风热,泻绿水,截疟。”
2、《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治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夜盲,疮疡。”
3、《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祛风明目。主治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感冒高烧,肺炎,痢疾,疟疾,牙痛,夜盲症;外用治疮疡,蛇咬伤,皮炎,湿疹,子宫脱垂,脱肛。”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小儿感冒高热:鱼眼草15g。水煎服。
2、治小儿绿便:鱼眼草6g,甘草3g,橘皮3g。水煎服。
3、治小儿白口疮:鱼眼草适量,冰片适量。共研细撒患处。
4、治婴儿胎毒:鱼眼草1.5g。水煎,兑入人乳服。并用山楂(鲜干均可)捣烂外包患处。(1-4方出自《曲靖专区中草药手册》)
5、治子宫脱垂、脱肛:鱼眼草捣烂加淘米水、猪油,用芭蕉叶包裹后,置于炭火上,烘熏患部,10min后,待药稍冷再包敷于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临床应用-附注:
同属植物鱼眼草(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草、蚯蛆草、泥鳅菜)Dichrocephalaauriculata (Thunb.)Druce,亦以全草供药用。味苦、辛,性平。功能活血调经,解毒消肿。适用于月经不调,扭伤肿痛,毒蛇咬伤,疔毒。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长15-50cm,基部具多数黄褐色根。茎圆柱形,弯曲,被绒毛,具纵皱纹,绿褐色或绿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叶片皱缩,破碎。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圆锥状花序,外层雌花紫色,中央两性花黄色。气微,味苦。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菊科鱼眼草属小鱼眼草及菊叶鱼眼草。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1、小鱼眼草:一年生草本,高10-25cm。茎略带紫色,密被白色柔毛。叶片倒卵形或匙形,长3.5-7cm,中下部的叶通常羽裂或大头羽裂,上部叶通常有深圆齿,两面被稀疏或密短柔毛,基部扩大,耳状抱茎。头状花序半球形,宽达5mm,少数或多数在茎和分枝顶端排成稀疏或稠密的伞房状或圆锥状;雌花白色,极细,线形,先端有2-3细齿,两性花绿黄色,近壶状,先端有4齿。瘦果扁平,有加厚的边缘;无冠毛。花期春末至夏秋。 2、菊叶鱼眼草:本种的主要特征是,植株密生白色粗硬毛。叶片羽状深裂。头状花序较大,直径约8mm。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1、小鱼眼草: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2、菊叶鱼眼草:分布于云南、西藏。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1、小鱼眼草:生于山坡或山谷草地、溪边、路旁或田边荒地。 2、菊叶鱼眼草: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