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梓白皮别名: 梓皮、梓木白皮、梓树皮、梓根白皮、土杜仲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胆、胃经...
养生
药材名称: 梓白皮
别名: 梓皮、梓木白皮、梓树皮、梓根白皮、土杜仲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胆、胃经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功效-主治: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功效-化学成分:
1、梓茎皮含羽扇豆醇,三十烷酸(2-对-羟苯基乙基)酯,9-甲氧基-α-拉杷醌,阿魏酸,6-阿魏酰梓醇,梓果甙,6-阿魏酰基蔗糖,α-拉杷醌,9-羟基-α-拉杷醌,对-香豆酸。
2、根皮含异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谷甾醇。
功效-药理作用:
抗诱变作用:梓的茎皮甲醇提取物有显著抗诱变作用。经分离发现其己烷组分具有显著的抗黄曲霉毒素(aflatoxin)B1的致突变作用。经鉴定有效成分为α-拉杷醌和9-羟基-α-拉杷醌的混合物。
功效-相关论述:
1、《本经》:“主热,去三虫。”
2、《别录》;“疗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
3、《日华子》:“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疥疮,皮肤瘙痒。”
4、《纲目》:“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啘,煮汁饮之。”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去节)二两,连轺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二十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两,甘草(炙)二两。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以水两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肘后方》)
3、治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热蕴结不散复变啘者:单煮梓皮稍稍饮之佳。(《外台》)
4、治小儿家火丹:梓木白皮三两,蓼叶三两。上件药,烧为灰,细研,以鸡子白调,数数涂之,以瘥为度。(《圣惠方》)
5、治阴中生细虫,痒不可忍,若食入脏腑即死:梓树皮焙干为末二钱,枯矾五分,麝香少许。上和一处,研匀敷之,立效。(《济阴纲目》)
6、治急性肾炎:梓根皮、冬瓜皮、赤小豆各15g。水煎服。
7、治疔、疖:梓根皮、垂柳根各等量。研末,麻油调涂患处。(6-7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8、治小儿头疮:梓树皮30g。煎水洗。(《吉林中草药》)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晒干。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根皮呈块片状、卷曲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cm,直径2-3cm,厚3-5mm。外表面栓皮易脱落,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痕;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具细网状纹理。折断面不平整,纤维性、撕之不易成薄片。气微,味淡。
以皮块大、厚实、内面色黄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植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植物学信息-生长见习:
植物学信息-繁殖方式:
植物学信息-栽培技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