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白杨树皮别名: 白杨皮、山杨皮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肺、心经药材分类: 植物中药材概...
养生
药材名称: 白杨树皮
别名: 白杨皮、山杨皮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肺、心经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白杨树皮,中药材名。为杨柳科植物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的树皮。具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驱虫的功效。主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痢疾,肺热咳嗽,口疮,牙痛,小便淋沥,蛔虫病。
功效-功能:
祛风活血,清热利湿,驱虫。
功效-主治:
主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痢疾,肺热咳嗽,口疮,牙痛,小便淋沥,蛔虫病。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或研末调敷。
功效-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功效-相关论述:
1、《新修本草》:主毒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易在皮肤中,痰癖。
2、《本草拾遗》: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肿。
3、《纲目》:煎汤日饮,止孕痢;煎醋含激,止牙痛;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煎水酿酒,消瘿气。
4、《草木便方》:化痰,止咳喘满,祛风散郁,除肺热,清利肠胃。
5、《全国中草药汇编》:凉血解毒,驱虫。治高血压病,肺热咳嗽,烟虫病,小便淋滴。外用治秃疮疥癣。
6、《河北中草药》: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脚气偏废及一切风、缓风、手足拘挛:白杨东南面皮,去地三尺以上,去苍皮,勿令见风,细切,熬令黄赤色即止,纳不津器中,以酒浸,随皮多少,每令酒浸皮二三寸,乃以泥封。冬月二七日,春夏一七日,开饮。昼二夜一随性多少,有酒气为度。病可者饮至一石,若重者,乃至两石,以差为度。(《外台》)
2、治齿疼:白杨树皮一握,细辛半两,以露蜂房半两。捣筛为散。每用三钱以水一大盏浸一宿,煎令三五沸,去滓,热含冷吐。(《圣惠方》白杨皮散)
3、治疥癣:山杨皮(炒黑)、枯矾各等分。共研细末,香油调敷。(《河北中草药》
4、治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曲末五两,如常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外台引崔氏方)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但多在秋、冬结合栽培伐木时采收,趁鲜剥皮,晒干。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杨柳科杨属植物山杨。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cm。树皮光滑;灰褐色或灰白色,老树基部黑色粗糙;树冠圆形。小枝圆筒形,光滑,赤褐色,萌枝被柔毛。芽卵形或卵圆形,无毛,微有粘质。中互生;叶柄侧扁,长2-6cm;叶三角状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近等,长3-6cm,花序轴有疏毛或密毛;苞子片棕褐色,掌状条裂,边缘有长毛;雄花序长5-9cm,雄蕊5-12,花药紫红色;雌花序长4-7cm;子房圆锥形,柱头2深裂,带红色。蒴果卵状圆锥形,有短柄,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3800m的山坡、山脊和沟谷地带,常形成小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