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扁豆别名: 白扁豆、藊豆、白藊豆、沿篱豆、蛾眉豆、羊眼豆、茶豆、小刀豆、树豆、眉豆性味归...
养生
药材名称: 扁豆
别名: 白扁豆、藊豆、白藊豆、沿篱豆、蛾眉豆、羊眼豆、茶豆、小刀豆、树豆、眉豆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功效-主治:
脾虚生湿,食少便糖,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养胃解毒宜生用。
功效-注意事项:
不宜多食,以免雍气伤脾。
功效-化学成分:
棕榈酸、亚油酸、反油酸;胡芦巴碱。
功效-药理作用:
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功效-相关论述:
1、《别录》:“主和中,下气。”
2、《食疗本草》:“疗霍乱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主呕逆,久食头不白。”
3、《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一切草木及酒毒,亦解河豚毒。”
4、《宝庆本草折衷》:“《续说》云:张松谓白扁豆又治脾胃虚弱,心忪满闷,身热烦渴,伤暑伏热,口苦舌干,倦不思食。”
5、《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积,解酒毒,调五脏。”
6、《纲目》:“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7、《随息居饮食谱》:“安胎。”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者: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人参(去芦)、白茯苓、白术、甘草(炒)、山药各二斤,莲子肉(去皮)、桔梗(炒令深黄色)、薏苡仁、缩砂仁各一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2、治妇人赤白带下:扁豆炒黄为末,米饮调下。(《妇人大全良方》)
3、治慢性肾炎,贫血:扁豆30g,红枣20粒。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4、治霍乱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单用亦得。(《备急千金要方》)
5、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用扁豆(微炒)、厚朴(去皮,姜汁炙)各二钱,香薷(去土)二钱。水一盏,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一方加黄连姜汁炒黄色,如有抽溺,加羌活。(《卫生易简方》)
6、治心脾肠热,口舌干燥生疮:扁豆(炒)、疾藜子(妙)各二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日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扁豆汤)
7、治一切药毒:扁豆(生)晒干为细末,新汲水调下二三钱匕。(《百一选方》)
8、治疖肿:鲜扁豆适量。加冬蜜少许,同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治》)
9、治恶疮连痂痒痛:捣扁豆封,痂落即瘥。(《肘后备急方》)
10、治热毒恶疮,连痂痒痛者:单用扁豆捣碎外敷即效。(《肘后备急方》)
临床应用-附注:
扁豆配山药:调补脾胃,和中化湿。扁豆性甘温可补中,气味芳香可化补脾而不碍脾运,化湿而不伤胃阴;山药性平不燥,补脾气,益胃阴,作用缓和,补而不滞气阴双补。二药同归脾胃经,相须相助,补脾以促化湿,化湿更助脾运,共奏调补脾胃,和中化湿之功。(《新编中药药对大全》)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秋季种子成熟时,摘取荚果,剥出种子,晒干拣净杂质。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
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形,长0.8-1.3cm,宽6-9mm,厚约7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稍有光泽,有的可见棕褐色斑点,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长7-10mm,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饮片性状:
1、炒白扁豆:形同药材。表面黄色至黄褐色,部分外皮有焦斑,有的开裂,无杂质,无虫蛙。气清香,有焦香气,味淡。
2、扁豆仁:形同药材,无种皮,光滑。类白色。质地较硬。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