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胡芦巴拉丁文名: Trigonellae Semen别名: 葫芦巴、苦豆、芦芭、胡巴、季...
养生
药材名称: 胡芦巴
拉丁文名: Trigonellae Semen
别名: 葫芦巴、苦豆、芦芭、胡巴、季豆、香豆子、小木夏、苦豆子、秀香草子、芦巴子
性味归经: 味苦,性温;归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医保类型: 医保(胡芦巴、盐胡芦巴)
中药材概述:
胡芦巴,中药名。为豆科胡芦巴属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成熟种子。具有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寒疝腹痛,腹泻胀痛,足膝冷痛,寒湿脚气,阳痿滑泄,精冷囊湿。
功效-功能:
温肾助阳,散寒止痛。
功效-主治:
1、寒疝腹痛,腹胁胀痛:本品温肾助阳,温经止痛,用治肾阳不足,寒凝肝脉,气血凝滞所致诸症。
2、足膝冷痛,寒湿脚气:本品苦温之性,温肾肝之阳,散筋骨寒湿,用治阳虚气化不行,寒湿下注,足膝冷痛,寒湿脚气。
3、阳痿滑泄,精冷囊湿:本品补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不用,滑泄精冷,头晕目眩等症。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3-10g;或入丸、散。
功效-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或有湿热者慎服。
功效-化学成分:
本品含龙胆宁碱、番木瓜碱、胆碱、胡芦巴碱。还含皂苷、脂肪油、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B1。
功效-药理作用:
1、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胡芦巴全草的地上部分的水或醇提取物具有降低血清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并有保护肾单位的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还可减少尿中微量蛋白的含量。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番木瓜碱可引起血压下降。
3、对平滑肌的影响:番木瓜碱能抑制肠管和气管的平滑肌;妊娠子宫及正常子宫,少量使之兴奋,大量使之麻痹。此外,尚有麻痹骨骼肌的作用。
4、抗肿瘤的作用:番木瓜碱对淋巴样白血病L1210有明显抗癌活性,对P388亦有一定的活性。
5、抑制性腺的作用:胡芦巴种子提取物可使睾丸、附睾、腹前列腺和精囊的重量明显下降;使附睾、精囊和前列腺的总蛋白质和唾液酸的浓度以及睾丸的总蛋白质都明显下降。其提取物呈现抗生育和抗雄性激素两种活性。
6、此外,胡芦巴所含的半乳甘露聚糖类的黏液和甾体皂苷类有降血糖、利尿、抗炎等活性,并刺激毛发生长。
功效-相关论述:
1、《嘉祐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
2、《本草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又“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
3、《本草求真》:胡芦巴,苦温纯阳,亦能入肾补命门。功与仙茅、附子、硫黄恍惚相似,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硫黄,故补火仍须兼以附、硫、茴香、吴茱萸等药同投,方能有效。
临床应用:
1、用于肾阳不足,寒凝湿滞所致的寒疝腹痛,睾丸偏坠,局部冰冷者,常配吴茱萸、小茴香、川楝子同用,以温肾散寒止痛,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胡芦巴丸;治疗肾阳亏虚,寒邪内生之腹协胀满疼痛者,常配附子、硫黄等品以温阳逐寒,如《圣济总录》之胡芦巴丸;妇女经行腹痛,小腹冷痛者,可配小茴香、艾叶等温阳散寒之品同用;治寒温脚气、两脚酸胀、重坠冰冷,腿膝疼痛,遇寒加剧,或行步无力,抽搐拘挛者,配补骨脂、木瓜、牛膝同用,以温阳散寒、化湿舒筋,如《海上方》之破故纸丸。
2、用于脾肾虚寒之泄泻,常配补骨脂、人参、白术等温补脾肾,如《本草汇言》之治洞泄方。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胡芦巴配吴茱萸:胡芦巴长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吴茱萸善于温肾暖肝,散寒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温肾元,暖下元,散寒湿的作用。适用于寒湿凝聚下焦所致寒疝腹痛等。
2、胡芦巴配附子:胡芦巴长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附子善于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作用。适用于肾脏虚冷,胁胀腹痛等。
3、胡芦巴配木瓜:胡芦巴长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木瓜善于舒筋活络,除湿止痹。两药配伍,可增强助阳散寒,除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脚气,腿膝冷痛,胫肿无力等。
4、胡芦巴配覆盆子:胡芦巴长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覆盆子善于补肾固精,缩尿止遗。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肾阳亏虚所致滑精、腰酸背痛、性机能减退等。
5、胡芦巴配香附:胡芦巴长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香附善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散寒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妇女冲任虚寒,经行腹痛等。
6、胡芦巴配干姜:胡芦巴长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干姜善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两药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腹痛腹泻等。
7、胡芦巴配巴戟天:胡芦巴长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巴戟天善于补肾壮阳,强筋健骨。两药配伍,可增强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强筋健骨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弱,遗精阳痿等。
8、胡芦巴配补骨脂:胡芦巴长于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补骨脂善于补肾助阳,温脾止泻。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助阳,散寒止痛,温脾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泻、脘腹冷痛、阳痿遗精等。
临床应用-鉴别用药:
1、吴茱萸与胡芦巴:两者均性温而善散寒止痛、助阳燥湿,同治阳虚肝寒之疝气痛、痛经,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然吴茱萸味辛苦,入肝、脾、胃经,芳香疏理,性热燥烈,为温燥疏降之品,兼有疏肝下气作用,善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及寒凝肝脉之颠顶头痛;又能引火下行,可治口舌生疮及高血压。胡芦巴苦温而燥,专入肾经,长于温肾阳、逐寒湿、止疼痛,善治肾阳不足而兼寒湿诸证。
2、木瓜与胡芦巴:两药均可散寒除湿而用于寒湿脚气。但木瓜味酸入肝,益筋和血,有舒筋活络,除痹止痛之功,为治风湿痹痛的要药,尤以湿痹,筋脉挛急者更为适宜。木瓜尚入脾经,能化中焦之湿而醒脾和中,能舒筋活络而缓急,用治呕吐泄泻转筋。胡芦巴苦温而燥,专入肾经,长于温肾阳、逐寒湿、止疼痛,善治肾阳不足而兼寒湿诸证。
3、小茴香与胡芦巴:两药均辛温,入肝、肾二经,均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寒疝腹痛。不同之处在于小茴香辛温芳香,长于温肾暖肝,行气止痛,故凡下焦寒凝气滞诸证每多用之。胡芦巴善于温肾助阳,祛寒除湿,温经止痛,多用于肾阳不足,寒湿凝滞诸痛。小茴香尚入脾胃,能温中理气,调中止呕,芳香开胃,用治脾胃虚寒气滞诸证。胡芦巴温阳散寒力强,兼能逐寒湿,又治寒湿脚气。
临床应用-相关药品:
强阳保肾丸、参茸黑锡丸、肾宝合剂。
临床应用-相关方剂:
胡芦巴丸(《和剂局方》)、胡芦巴丸(《圣济总录》)、胡芦巴丸(《杨氏家藏方》)。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夏秋季种子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盐水炙或捣碎用。
加工保存-炮制方法:
1、胡芦巴: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炒胡芦巴:取净胡芦巴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棕色,微鼓起,时有爆裂声,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3、盐胡芦巴:取净胡芦巴,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时有爆裂声,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4、酒胡芦巴:取净胡芦巴与酒拌匀,稍闷,俟酒液被吸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或置笼内蒸2h,取出,干燥。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盐胡芦巴密闭保存,防潮;酒胡芦巴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材鉴别-鉴别:
1、本品粉末棕黄色。表皮栅状细胞1列,外壁和侧壁上部较厚,有细密纵沟纹,下部胞腔较大,具光辉带;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胞腔较小。支持细胞1列,略呈哑铃状,上端稍窄,下端较宽,垂周壁显条状纹理;底面观呈类圆形或六角形,有密集的放射状条纹增厚,似菊花纹状,胞腔明显。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30ml,超声处理30分钟,静置,弃去上清液,残渣挥干,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芦巴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盐酸-乙酸乙酯(8: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5℃加热1小时,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三氯化铁试液(2:1)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加甲醇稀释至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芦巴对照药材0.1g,按(2)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醇-丁酮-乙酰丙酮-水(3:3:1: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热风加热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一深斜沟,相交处有点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状,具黏性;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气香,味微苦。
药材鉴别-饮片性状:
1、葫芦巴:参见药材性状。
2、炒胡芦巴:形如胡芦巴,表面色泽加深微鼓起,或现裂口,有香气。
3、盐胡芦巴:形如胡芦巴,微鼓起,色泽加深,有香气,味微咸。
4、酒胡芦巴:形如胡芦巴,表面黄色,具酒香气味。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豆科胡芦巴属植物胡芦巴。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有香气。茎、枝被疏毛。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1-4cm;小叶3,顶生小叶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4cm,宽0.5-1.5cm,先端钝圆,上部边缘有锯齿,两面均被疏柔毛,侧生小叶略小;托叶与叶柄连合,宽三角形,全缘,有毛。花1-2朵腋生;萼筒状,萼齿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花冠蝶形,黄白色或淡黄色,基部稍带紫堇色,旗瓣长圆形,顶端深波状凹陷,翼瓣狭长圆形,龙骨瓣长方状倒卵形;雄蕊10,9枚合生成束,1枚分离。荚果线状圆筒形,直或稍呈镰状弯曲,先端具长喙,表面有纵长网纹。种子10-20颗,近椭圆形,稍扁,黄褐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多为栽培或野生,分布于东北、西南及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陕西、甘肃、新疆。
植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主产于河南、四川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多为栽培或野生。
植物学信息-生长见习:
喜温暖气候,耐旱性较强。地势宜高燥、向阳、排水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我国南方各地均宜栽培。一般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佳。
植物学信息-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植物学信息-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南方多采用秋播(10-11月),北方以春播(4-5月上旬)为宜。穴播,穴行距各30cm,穴深6-9cm,每穴下种6-10粒,每1hm2用种量22.5-30kg。条播,于畦面上横向开沟,行距20-25cm,沟深10-15cm。
植物学信息-病虫防治:
1、病害有:
(1)白粉病:南方多在5-7月发生为害,发病初期可喷粉锈宁5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倍液,亦可用波美0.3度石硫合剂喷雾。
(2)菌核病:4-7月发生,根部腐烂,可用50%托布津500倍液或50%速克灵1000倍液浇灌;轮作。
2、虫害有:地老虎,在苗期为害,可人工诱杀。此外,花期前后有蚜虫为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