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三棵针拉丁文名: Radix Berberidis Wilsonae别名: 钢针刺、刺黄...
养生
药材名称: 三棵针
拉丁文名: Radix Berberidis Wilsonae
别名: 钢针刺、刺黄莲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三棵针,中药名。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九连小檗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和刺黑珠B. sargentiana Schneid.或川西小檗B. Wilsonae Hemsl.或细叶小檗B. poiretii Schneid.或拟豪猪刺B. soulieana Schneid.以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全株或根皮茎皮。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泻痢、黄疸、湿疹、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
功效-功能: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功效-主治:
主要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研末调敷。
功效-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功效-化学成分:
主含小檗碱、小檗胺、巴马亭、药根碱、尖刺碱、异汉防己碱、木兰花碱等生物碱。
功效-药理作用: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以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所含小檗碱、小檗胺、巴马亭、药根碱及尖刺碱等,均具有降压作用。此外,小檗胺能明显升高白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功效-相关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
2、《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劳伤,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3、《贵州草药》:解热,利湿,散瘀,止痛,凉血。
临床应用:
1、治暴发火眼肿痛:三颗针根茎磨水点眼角。(《贵州草药》)
2、治喉痛:三颗针30g,山慈菇、雪胆各9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
3、治痈肿疮毒,丹毒,湿疹,烫伤,外伤感染:三颗针适量,研细末,水调或麻油调敷。(《万县中草药》)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三棵针配黄芩:三棵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胃、大肠湿热;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为清热燥湿的要药。两药伍用,清热燥湿止痢,泻火解毒之效增强。适用于湿热泻痢,痈肿疮毒,咽喉肿痛。
2、三棵针配蒲公英:三棵针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蒲公英为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之佳品,又能利湿通淋。两药伍用,既能解毒消肿散结,又能清利湿热。适用于热毒疮痈及湿热黄疸。
临床应用-鉴别用药:
1、三棵针与紫花地丁:二者均味苦寒,归肝经,均有清热解毒之效。但三棵针属清热燥湿药,长于清热燥湿,多用治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疹等湿热证。紫花地丁属清热解毒药,功擅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的常用药物,尤善治疔毒。
2、三棵针与白头翁:二者均性味苦寒,归胃、大肠经,均能清热解毒止痢,均可用治痈肿疮毒,热痢腹痛。但三棵针属清热燥湿药,善治湿热痢疾,湿热黄疸,湿疹等湿热证。白头翁属清热解毒药,善清血分热毒;且有凉血消肿之功,善治热毒血痢。
临床应用-相关药品:
双黄消炎片、清热治痢丸。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根皮全年可采。茎皮春、秋季采收,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晒干。
加工保存-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用清水洗净泥土,晒干。锯或剁成段劈开用碾串碎,入库即得。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装袋内,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根状,粗细不一,表面粗糙灰黄色,有粗大木心,淡黄色,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性寒,味苦。
药材鉴别-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九连小檗和刺黑珠或川西小檗或细叶小檗或拟豪猪刺以及同属多种植物。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1、细叶小檗:落叶灌木,高1-2m.老枝灰褐色,具光泽,幼枝紫褐色,密生黑色疣状突起,刺短小,通常单一,生于老枝或干枝条下端的刺有时3分叉,长4-9mm。叶簇生;无柄;纸质;叶片狭倒披针形或披针状匙形,长1.5-4cm,宽5-10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或灰绿色,具羽状脉。总状花序下垂,长3-6cm,有花6-20朵;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长圆形或倒卵形;花黄色,外面带红色,直径6mm,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稍短;雄蕊6,长约1.5mm;子房圆柱形,内含胚珠2粒,无花柱,柱头头状扁平.浆果长圆形,长约9mm,熟时红色.种子倒卵形,表面光滑,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刺黑珠,常绿灌木,高1-3m,茎圆柱形,节间长3-6cm,幼枝带红色,老枝黄灰色或棕褐色,有时具稀疏而明显的疣点。刺坚硬,3分叉,长1-3cm。单叶互生或3片簇生;几无柄;叶革质;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急尖,有小尖刺,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黄色,边缘具15-25个刺状小锯齿,齿距2.5-4mm,叶脉网状密集。花3-10朵簇生,花梗长1-2cm;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长圆形或卵形;花淡黄色,直径约1cm,花瓣6,先端微凹,基部有2枚蜜腺;雄蕊6,长约4.5mm,与花瓣对生;子房圆柱形,内有2-3粒胚珠,柱头头状扁平。浆果卵形至球形,蓝黑色,长6-7mm,直径4-6mm,柱头宿存,无花柱,无粉或微有粉。花期4-5月,果期6-7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1、细叶小檗:分布东北、华北及狭西、山东、河南等地。
2、刺黑珠: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植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产于西北及西南各省。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1、细叶小檗:生于向阳的砂质丘陵、山坡、路旁或溪边。
2、刺黑珠: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荒地、路旁及山地灌丛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