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原蚕沙别名: 原蚕屎、蚕沙、晚蚕沙、马鸣肝、晚蚕矢、二蚕沙性味归经: 味甘、辛,性温;归...
养生
药材名称: 原蚕沙
别名: 原蚕屎、蚕沙、晚蚕沙、马鸣肝、晚蚕矢、二蚕沙
性味归经: 味甘、辛,性温;归肝、脾、胃经
药材分类: 动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功效-主治:
功效-用法用量:
功效-注意事项:
功效-化学成分:
蚕沙含有机物83.77-90.44%,灰分9.56-16.23%,总氮量1.91-3.60%。又含叶绿素,可用乙醇或丙酮抽提出来。据报道,第三、第四、第五龄蚕的蚕沙,顺次提出粗叶绿素1.6,2.0,2.4%,但其中真正的叶绿素只一小部分。例如第五龄的蚕沙的粗叶绿素只含纯叶绿素13.19%,其余尚有皂化物48.92%,不皂化物44.45%。蚕沙含植物醇0.25-0.29%。另含不皂化成分β-谷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和廿四醇、蛇麻脂醇。从蚕沙中尚分离出β-谷甾醇-β-葡萄糖甙。
功效-相关论述:
1、《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
2、《本草拾遗》: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3、《本草纲目》:治消渴,症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湿。
4、《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痛,血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5、《泉州本草》:治风寒感冒,偏头痛。
临床应用:
1、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防己、杏仁、滑石各五钱,连翘、山栀各三钱,苡仁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沙三钱,赤小豆皮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温病条辨》宣痹汤)
2、治风瘙瘾疹,遍身皆痒,搔之成疮:蚕沙一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温热得所以洗之,宜避风。(《圣惠方》)
3、治外感头痛:蚕沙、白芷、大黄各三钱。共研细末,调葱汤外敷。(《泉州本草》)
4、治风湿痛或麻木不仁:晚蚕沙一两。煎汤,一日三回分服,临服时和入热黄酒半杯同服。(《现代实用中药》)
5、治半身不遂:蚕沙二硕。以二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处。仍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一枚,十日即止。(《纲目》)
6、治霍乱转筋,肢冷腹痛,口渴烦躁,目陷脉伏,时行急证:晚蚕沙五钱,生苡仁、大豆黄卷各四钱,陈木瓜三钱,川连(姜汁炒)三钱,制半夏、黄芩(酒炒)、通草各一钱,焦栀一钱五分,陈吴萸(泡淡)三分。地浆或阴阳水煎,稍凉徐服。(王士雄《霍乱论》蚕矢汤)
7、治烂弦风眼:以真麻油浸蚕沙二、三宿,涂患处。(《陈氏经验方》一抹膏)
8、治迎风流泪:蚕沙(炒)四两,巴戟(去皮,用练肉)、马蔺花(去梗)各三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无灰酒,不拘时候调下。(《眼科龙木论》蚕沙汤)
9、治男子妇人心气痛不可忍者:晚蚕沙,为末;滚汤泡过,滤清汁服之,不拘时候。(《奇效良方》蚕沙散)
10、治遗精白浊,有湿热者:生蚕沙一两,生黄柏一钱。同研末。空心开水下三钱。(《医学从众录》蚕沙黄柏汤)
11、治月经久闭:蚕沙四两(炒半黄色),无灰酒一壶。重汤煮熟,去沙,温饮一盏。(《内经拾遗方论》蚕沙酒)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动物学信息-动物属种:
动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蚕蛾的幼虫即为家蚕,圆筒形灰白色,有暗色斑纹,全体疏生黄褐色短毛,除头部外,由13个环节组成。头小而坚硬,有单眼、触角、唇、及吐丝管。前3节为胸部,后10节为腹部;前胸节甚小,两则有椭圆形的气门,中、后胸节膨大,外表有皱襞;胸足3对,腹足1对,尾足1对,第八腹节背面中央有尾角1枚,体内有丝腺,能分泌丝质,吐丝作蚕,幼虫以嫩桑叶为食经5龄面作茧,渐次化蚝,成蛾。蚕的发生次数,每年有一次及二次、四次等,故有一化蚕、二化蚕、四化卖等名称、因发生时间不同,又有春蚕、夏蚕、秋蚕等分别。
动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分布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干燥的蚕沙,呈短圆柱形小粒,长2-5mm,直径1.5-3mm。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呈六棱形。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散碎。微有青草气。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