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地耳草拉丁文名: Herba Hyperici Japonici别名: 田基黄、田基王、...
养生
药材名称: 地耳草
拉丁文名: Herba Hyperici Japonici
别名: 田基黄、田基王、小田基黄、黄花草、黄花仔、对叶草、七寸金、细叶黄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凉;归肝、胆经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地耳草,中药名。为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ex Murray的干燥全草。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黄疸、痈肿、跌打损伤、肠痈、疖肿、湿疹等。
功效-功能: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功效-主治:
主要用于黄疸、痈肿、跌打损伤、肠痈、疖肿、湿疹等。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大剂可用至90-120g;或捣汁。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功效-化学成分:
含黄酮、黄烷醇及其苷类和间苯三酚衍生物,如槲皮苷、田基黄甲素、地耳草素等。
功效-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田基黄甲素对牛型结核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霍乱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2、此外,地耳草尚有保肝、提高T淋巴细胞数、兴奋体液免疫系统、抗过敏、降压、抗癌等作用。
临床应用:
1、治传染性肝炎(有黄疸和无黄疸型均可):地耳草二至三两,水煎服,每天一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治痧症吐泻:地耳草一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3、治痢疾:地耳草五钱,水煎,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一两调服。(《江西民间草药》)
4、治小儿惊风,疳积泻:地耳草一两,水煎服。疳积泻加鸡肝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喉蛾:鲜地耳草七钱至一两,捣烂,同凉开水擂出汁服。或干草五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6、治疹后牙疳:地耳草五至六钱,捣取汁,和人乳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7、治湿疹:地耳草适量,煎水洗。(《江西民间草药》)
8、治疱疖肿毒:地耳草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9、治跌打损伤:地耳草五至八钱,酌加黄酒或酒、水各半,炖一小时,温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10、治毒蛇咬伤:地耳草五钱,天胡荽一两,青木香五钱。水、酒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鉴别用药:
金钱草与地耳草:同属利湿退黄药,都归肝、胆经,能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又都有清热解毒之功,用治疮痈肿毒等。但金钱草为利水通淋,清热排石要药,善清肝胆之火,又能除下焦湿热,善于治疗砂淋、石淋等淋证。而地耳草还可活血散瘀消肿,用洽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地耳草宣导滞,消痈肿,拔毒散结之力较强,可用于肺痈,肠痈等。
临床应用-相关药品:
中华跌打丸。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夏、秋季二采收。晒干。生或鲜用。以干燥、叶多、黄棕色或黄绿色、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置干燥处。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全草长10-40cm。根须状,黄褐色。茎单一或基部分枝,光滑,具4棱,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无柄;完整叶片卵形或卵圆形,全缘,具细小透明腺点,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花小橙黄色。气无,味微苦。以色黄绿,带花者为佳。
药材鉴别-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一年生小草本,高10-40cm。全株无毛。根多须状。茎丛生,直立或斜上,有4棱,基部节处生细根。单叶对生;无叶柄;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3-15mm,宽1.5-8mm,先端钝,基部抱芭,斜上,全缘,上面有微细透明油点。聚伞花序顶生序顶生而成叉状分歧;花小,径约6mm;花梗线状,长5-10mm;萼片5,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5mm,先端急尖,上部有腺点;花瓣5,黄色,卵状长椭圆形,约与萼片等长;雄蕊5-30枚,基部连合成3束,花丝丝状,基部合生;子房上位,1室,卵形至椭圆形,长约2mm,花柱3,丝状。蒴果椭圆形,长约4mm,成熟时开裂为3果瓣,外围近等长的宿萼。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植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主产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等地。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生于田野较湿润处。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