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鸡眼草别名: 掐不齐、人字草、斑珠科、公母草、牛黄黄、炸古基、小蓄片、妹子草、红花草、地...
养生
药材名称: 鸡眼草
别名: 掐不齐、人字草、斑珠科、公母草、牛黄黄、炸古基、小蓄片、妹子草、红花草、地兰花、长萼鸡眼草
性味归经: 味甘、辛、微苦,性平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功效-主治:
功效-用法用量:
功效-化学成分:
功效-药理作用:
功效-相关论述:
1、《本草求原》:治跌打扑肿,解毒。
2、《植物名实图考》:除火毒。中暑捣取汁,(和)凉水饮之。
3、《南京民间药草》:利小便。
4、《福州草药》:治蛇咬伤。
5、《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妇人白带,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红白痢疾。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泻痢及小儿疳疾。
7、《贵州民间药物》:止血。治腹痛。
8、《四川中药志》:解热、散痧。治腰痛腹泻,发痧,白痢。
9、《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利湿健脾,解热止痢。
10、《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
11、《福建中草药》:利水消积。治消化不良腹泻。
12、《陕西中草药》:收敛,固脱。治子宫脱垂,脱肛。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突然吐泻腹痛:土文花嫩尖叶,口中嚼之,其汁咽下。(《贵州民间药物》)
2、治中暑发痧:鲜鸡眼草三至四两。捣烂冲开水服。(《福建中草药》)
3、治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公母草七钱至一两。水煎服。年久肠风,须久服有效。(《中医药实验研究》)
4、治赤白久痢:鲜鸡眼草二两,凤尾蕨五钱。水煎,饭前服。(《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5、治红白痢疾:公母草五钱,六月霜二钱。水煎,去渣,红痢加红糖,白痢加白糖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6、治疟疾:鸡眼草一至三两。水煎,分二、三次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7、治小儿疳积:鸡眼草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8、治胃痛:鸡眼草一两。水煎温服。(《福建中草药》)
9、治小便不利:鲜鸡眼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10、治热淋:公母草七钱至一两。米酒水煎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11、治妇人白带:公母草七钱至一两,用精猪肉二、三两炖汤,以汤煎药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12、治跌打损伤:鸡眼草捣烂外敷。(《湖南药物志》)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1、鸡眼草:茎枝圆柱形,多分枝,长5-30cm,被白色向下的细毛。三出复叶互生,叶多皱缩,完整小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5-15mm;叶端钝圆,有小突刺,叶基楔形;沿中脉及叶缘疏生白色长毛;托叶2片。花腋生,花萼钟状,深紫褐色;蝶形花冠浅玫瑰色,效萼长2-3倍。荚果卵状矩圆形,顶端稍急尖,有小喙,长达4mm。种子1粒,黑色,具不规则褐色斑点,气微,味淡。
2、竖毛鸡眼草:茎多枝,较粗壮,长10-25cm,疏被向上生长的硬毛。三小叶,完整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7-20mm,宽3-12mm;叶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叶基楔形;上面无毛,下面中脉及叶缘有白色长硬毛。花簇生于叶腋,花梗有白色硬毛,花萼钟状,花冠暗紫色。荚果卵形,长约3mm。种子黑色,平滑。气微,味淡。显微鉴别鸡眼草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多为椭圆形,外被角质层,尚有非腺毛或其残基。表皮下可见1-3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常边续成环。韧皮部外侧具帽状纤维束,其周围可见草酸钙方晶,纤维壁微木化。形成层成波状环。髓部宽大。叶表面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浅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轴式气孔。非腺毛常为2(1-3)个细胞,基部细胞甚短,顶细胞长,先端渐尖,壁密生壁疣。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