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椒目别名: 川椒目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归脾、肺、膀胱经毒性: 小毒药材分类: 植...
养生
药材名称: 椒目
别名: 川椒目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温;归脾、肺、膀胱经
毒性: 小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功效-主治:
水肿胀满,哮喘。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g;研末,1.5g;或制成丸、片、胶囊剂。外用:研末,醋调敷。
功效-注意事项:
《医学入门》:“不宜久服。”
功效-药理作用:
止咳、平喘作用:椒目醇提物灌胃对氨水引咳的小鼠、枸橼酸致咳的豚鼠均有镇咳作用。而椒目水提物却未见止咳作用。椒目醇提物、水提物灌胃对组胺所致豚鼠哮喘有平喘作用。醇提物灌胃还抑制卵蛋白液致豚鼠急性过敏性支气管痉挛。
功效-相关论述:
1、《本草经集注》:“利去水。”
2、《新修本草》:“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3、《本草衍义》:“治盗汗。行水又治水蛊。”
4、朱丹溪:“止气喘。”(引自《纲目》)
5、《药性能毒》:“治痔瘘肿痛。”
6、《眼科全书》:“除湿热,治盗汗,利渗有功,所以湿热下行,目自明。”
7、《本草备要》:“治水臌,除胀,定喘,及肾虚耳鸣。”
8、《医林纂要》:“坚肾,润命门,行淫水,安相火。”
9、《本草求原》:“燥湿,消水蛊,妊娠水肿,水喘。”
10、《杭州药用植物志》:“适用于心脏病水肿,膀胱炎,小便不利,及神经性喘息等。”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椒目(水沉者),取熬之,捣如膏油。服方寸匕。(千金方》)
2、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
3、治喘:椒目研极细末,一二钱,生姜汤调下止之。气虚不用。(《丹溪心法》)
4、治暴宿食留饮:椒目二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捣,以枣膏丸如麻子。服二丸,下,痛止。(《肘后方》)
5、治盗汗:椒目、麻黄根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无灰热酒食后调服。(《证治准绳》椒目散)
6、治久年眼生黑花,不可见者: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二两。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汤送下。(《续本事方》)
7、治妇人不问年老少,经血妄行如崩:川椒目微炒出汗,尽放地上出毒,为细末。用陈米一勺,乌梅半个,煎汤服。(《普济方》引《经验良方》)
8、治痔瘘、脱肛:川椒目二钱。研末,空心,水送下。(《卫生易简方》)
9、治疝气:(花椒)子3-6g。研末,开水吞服。(《湖南药物志》)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晾干,待果实开裂,果皮与种子分开时,取出种子。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种子椭圆形、类圆形或半球形,直径3-4mm,外表面黑色,具光泽,密布细小疣点。表皮脱落后露出黑色多边形网状纹理。种脐椭圆形,种脊明显。种皮质硬脆,剥除后可见淡黄色胚乳或子叶,胚乳发达;子叶肥厚,位于胚乳中央,有的种子内面大部中空,仅残留黄白色胚乳。气芳香浓烈,味辛辣凉口。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植物学信息-生长见习:
植物学信息-繁殖方式:
植物学信息-栽培技术:
植物学信息-病虫防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