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落花生别名: 花生、落花参、长生果、落地生、及地果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毒性: 无毒药材...
养生
药材名称: 落花生
别名: 花生、落花参、长生果、落地生、及地果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功效-主治:
脾虚反胃,乳妇奶少,脚气,肺燥咳嗽,大便燥结。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100g,生研冲汤,每次10-15g;炒熟或煮熟食,30-60g。
功效-禁忌:
肠滑便泄者慎服。
功效-注意事项:
不宜多食。
1、《滇南本草图说》:“多则滞气。”“炒食动火,小儿多食则生疳痰(积)。”
2、《纲目拾遗》:“然其性能动火生痰,常人只宜少吃。”“近见人以花生入糖汤煮,浸酱油入素供,更为生痰,老人尤不宜多食。”“凡被马踢伤者,忌服花生,服之疮愈增痛。”
功效-化学成分:
功效-药理作用:
细胞凝集作用:从花生中提得的花生凝集素能使经神经氨酸酶处理的红细胞凝集,也能使胸腺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凝集。花生凝集素凝集试验可将胸腺细胞分为两个亚群,反映胸腺细胞分化的程度,呈阳性者为幼稚T细胞,呈阴性者是成熟或接近成熟的T细胞。
功效-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疼。”
2、《本草备要》:“补脾润肺。”
3、《本经逢原》:“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运者宜之。”
4、《医林纂要》:“和脾,醒酒,托痘毒。”
5、《药性考》:“生研用下痰,炒熟用开胃醒脾,滑肠,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
6、《纲目拾遗》:“多食治反胃。”
7、《河北中草药》:“有润燥祛痰的作用,多用于痰嗽(生用),大便燥结。”
临床应用:
①治疗各种出血症将落花生衣制成100%注射液,一般少量出血症每日肌肉注射1~2次;每次2~5毫升。通常在1~2日内即可收到止血效果。严重大出血可行静脉注射,每日1~2次,每次20~40毫升,在数小时至12小时内即可止血。曾使用于内、儿、外、妇产科等出血症285例,80%以上病例都获得较满意的止血效果。尤其是对血友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病出血,手术后出血,癌肿出血及胃、肠、肺、子宫等内脏出血的止血效果更为明显。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落花生衣2两,加水煎约10小时以上,过滤,浓缩到100毫升,加糖。每日2次分服,10日为一疗程。治疗407例,近期控制8例,显效74例,好转230例,无效95例。
③治疗冻伤将花生皮炒黄,研成细粉,每50克加醋100毫升调成浆状,另取樟脑1克,用少量酒精溶解后加入调匀。涂于冻伤处厚厚1层,用布包好。治疗50余例,一般2~3天即愈。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久咳,秋燥,小儿百日咳:花生(去嘴尖),文火煎汤调服。(《杏林医学》)
2、治脚气:生花生肉(带衣用)100g,赤小豆100g,红皮枣100g。煮汤,每日数回饮用。(《现代实用中药》)
3、治妊娠水肿、羊水过多症:花生125g,红枣10粒,大蒜1粒。水炖至花生烂熟,加红糖适量服。(《福建药物志》)
4、治乳汁少:花生米90g,猪脚一条(用前腿)。共炖服。(《陆川本草》)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种子短圆柱形或一端较平截,长0.5-1.5cm,直径0.5-0.8cm。种皮棕色或淡棕红色,不易剥离,子叶两枚,类白色,油润,中间有胚芽。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