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茜草根别名: 茜根、地血、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
养生
药材名称: 茜草根
别名: 茜根、地血、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经
药材分类: 植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功效-主治:
1、出血证: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本品能通经络,行瘀滞,故可用治经闭、跌打报伤、风湿痹痛等血瘀经络闭阻之证,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功效-注意事项:
功效-化学成分:
主要含水溶性成分环六肽系列物,脂溶性成分蒽醌、还原萘醌及其糖苷等,尚富含钙离子等。
功效-药理作用:
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表现为复钙时间、凝血麟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茜草的粗提取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其煎剂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和部分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
功效-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2、《本草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咯血、尿血:茜草9g,白茅根30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2、治跌打损伤:茜草根30-60g,水酒各半炖服;或茜草根和地鳖虫各15g,酒水各半炖服。(《福建药物志》)
3、治风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120g,白酒500g。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1星期,取酒炖温,空腹饮。第一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日1次。服药后7d不能下水。(《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4、治黄疸:茜草根水煎代茶饮。(《本草汇言》引《方脉正宗》)
5、治肾炎:茜草根30g,牛膝、木瓜各15g。水煎备用。另取童子鸡1只,去肠杂,蒸出鸡汤后,取汤一半同上药调服,剩下鸡肉和汤同米炖吃。(《福建药物志》)
6、治牙痛:鲜茜草30-60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7、治乳痈:茜草、枸橘叶各9g。水煎,酌加黄酒服。外用鲜茜草茎叶捣烂敷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泥土及细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酒制茜草密闭,茜草炭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无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植物学信息-植物种属:
植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植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植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植物学信息-生长见习:
植物学信息-繁殖方式:
植物学信息-栽培技术:
植物学信息-病虫防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