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乌蛇别名: 乌梢蛇、黑梢蛇、剑脊乌梢、黑花蛇、乌峰蛇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肝经药材分...
养生
药材名称: 乌蛇
别名: 乌梢蛇、黑梢蛇、剑脊乌梢、黑花蛇、乌峰蛇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肝经
药材分类: 动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祛风,通络,止痉。
功效-主治: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本品性走窜,能搜风邪,透关节,通经络,常用于风湿痹证及中风半身不遂,尤宜于风湿顽痹,日久不愈者。
2、小儿惊风,破伤风:本品能入肝祛风以定惊搐。
3、麻风,疥癣:本品善祛风而能止痒。
4、本品又可治瘰疬、恶疮。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服。外用:适量。
功效-注意事项:
功效-化学成分:
本品含赖氨酸、亮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等17种氨基酸,并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等。
功效-药理作用:
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有抗炎、镇静、镇痛作用。其血清有对抗五步蛇毒作用。
功效-毒理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乌梢蛇水煎剂的LD50为166.2g/kg,醇提取液为20.41g/kg。中毒症状有僵住、姿势固定和发绀等,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功效-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
2、《本草纲目》:“功与白花蛇(即薪蛇)同而性善无毒。”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乌蛇、白花蛇各二寸(项后取,先酒浸,去骨,并酒炙),蜈蚣一条(全者)。上三味,为细散。每服二钱至三钱匕,煎洒小沸调服。(《圣济总录》定命散)
2、治婴儿撮口,不能乳者: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麝香一分。为末,每用半分,荆芥煎汤调灌之。(《圣惠方》)
3、治麻风:乌蛇一条(去皮、骨,酒蒸),地骨皮(去土、骨)、山栀、白芷、草乌、白附子、胡椒各等分。为细末,入枫子油二两五钱拌匀,如无油,入枫子肉五两,和为丸。每服三四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临卧,日进三服。(《秘传大麻风方》乌蛇丸)
4、治一切干湿癣:乌蛇(酒浸,去皮、骨,炙)一两,干荷叶半两,枳壳(去瓤,麸炒)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空心蜜酒调下,日、晚再服。(《圣济总录》三味乌蛇散)
5、治虚弱儿童,颈间淋巴有小核,常易伤风咳嗽,或肺门淋巴结核:乌梢蛇肉(去头、皮)焙燥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g,每日2-3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临床应用-附注:
鉴别用药: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性皆走窜,均能祛风,通络,止痉,凡内外风毒壅滞之证皆宜,尤以善治病久邪深者为其特点。其作用以金钱白花蛇最强,蕲蛇次之,乌梢蛇最弱;且金钱白花蛇与蕲蛇均有毒,性偏温燥,而乌稍蛇性平无毒力较缓。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干燥。去头及鳞片,切段生用、酒炙,或黄酒闷透,去皮骨用。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动物学信息-动物属种:
动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动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第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饮片性状:
1、乌梢蛇:呈半筒状小段,长约30mm,表皮乌黑色,脊部具高突成屋脊状。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质坚硬,气腥,味淡。
2、乌梢蛇肉:呈小段片状,长20-30mm,无皮、骨,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
3、酒乌梢蛇:形如乌梢蛇段,色泽加深,略有酒气。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