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白花蛇性味归经: 三级干热毒性: 有毒药材分类: 动物中药材概述: 白花蛇,中药名。为眼...
养生
药材名称: 白花蛇
性味归经: 三级干热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动物
中药材概述:
功效-功能:
功效-主治:
功效-用法用量:
1、内服:1-2g。
2、外用:适量。可入蜜膏、小丸剂、散剂等;可入软膏、浸剂等制剂。
功效-化学成分:
主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糖苷,头部毒腺中含强烈的神经性毒,为小分子蛋白质,并含有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成分。
功效-药理作用:
本品蛇毒为剧烈的神经毒。与蝮蛇等中毒严重症状不同,被白花蛇咬伤后,局部仅出现麻木,感觉不大,早期患者常不注意。一旦神经症状发作,严重病例即发生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当,易造成死亡。呼吸麻痹的原因,一般认为外周箭毒样作用,其作用发生较慢,恢复也慢或难以恢复。其中的另一种蛇毒与箭毒不同,作用于突触前部位,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功能。银环蛇毒不但对呼吸肌、神经系统、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对胃肠道功能的抑制也很明显,可致肠麻痹。在引起呼吸麻痹前一般不导致心力衰竭或休克,但危重病例也可出现较严重的心肌损坏。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捕捉幼蛇;如人工饲养则取卵孵化后1-2星期的小蛇,剖腹取出内脏,抹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竹签横穿固定,晒干或烘干。
商品加工和市场中销售的规格以小为好,称小白花蛇。小蛇出生7天左右进行加工,规格最好。7天以前加工的表皮光泽较差,如至半月者则稍嫌大些。加工时将小蛇放入盛酒的容器中,待死后取出,用小刀剖开腹部,去五脏洗净,再用酒浸1天,晒至半干盘成圆盘,头在内,尾在外,头略翘起,尾根末部夹在蛇口内,用竹枝两条,交叉插入蛇身,以保其圆盘形状,晒至干。藏于通风干燥处,注意防虫蛀。大白花蛇一般为野蛇,常在4-8月捕捉后,剖开腹部,取出内脏,用竹片撑开,以火烘干。
动物学信息-动物属种:
动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动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1、大白花蛇:干燥蛇体呈圆盘形,头在中央,盘径15-25cm,蛇身直径1.5-3cm。头呈卵状矩圆形而扁,鼻尖向上,眼小,口较宽大,尾细、常纳口内,上颚有毒牙,每侧各1枚。背部黑褐色,密被菱形(六角形)鳞片,每隔3-4鳞有约一鳞宽的白色横纹(银环),体部一般具35-45环,尾部9-16环,环纹明显。腹部黄白色,而稍具灰黑色小斑点,有时尾下部黑点左右连成环状,体鳞光滑,呈菱形,通身为15行。气微腥,味微咸。
2、小白花蛇:干燥蛇体小,亦卷成圆盘形,头在中央,尾细纳入口内,盘径2.5-4cm,蛇身直径3-4mm,余与大白花蛇一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