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None
药材名称: 鹿角拉丁文名: Cornu Cervi性味归经: 味咸,性温;归肾、肝经药材分类: 动物...
养生
药材名称: 鹿角
拉丁文名: Cornu Cervi
性味归经: 味咸,性温;归肾、肝经
药材分类: 动物
中药材概述:
鹿角,中药名。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梅花鹿角”、“马鹿角”、“鹿角脱盘”。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功效-功能: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
功效-主治:
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功效-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功效-注意事项:
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功效-化学成分:
鹿角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另含氨基酸,内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
功效-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的作用:鹿角提取物40mg/kg给麻醉狗静注,能明显增加心脏搏出量,但对心排出量、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外周总阻力无明显改变。
2、对乳腺增生的影响:给小鼠腹腔注射鹿花盘6g(生药)/kg或鹿花盘多肽20mg/kg对腹腔注射雌二醇185mg/kg引起的小鼠乳腺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给小鼠腹腔注射鹿花盘提取物6g(生药)/kg和17g(生药)/kg,可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促进T细胞的增殖能力。
4、抗癌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鹿花盘提取物30g(生药)/kg和86g(生药)/kg对小鼠乳腺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5、对实验性关节炎的影响:给大鼠按7.5g/kg腹腔注射鹿盘制剂对蛋清、甲醛和右旋糖苷引起的足肿胀皆无明显影响。
功效-相关论述:
1、《本经》:“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2、《別录》:“除小腹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3、《食疗本草》:“妇人梦交者,鹿角末三指一撮,和清酒服;又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比,日三夜一,甚效。”
4、《日华子》:“疗患疮、精肿、热毒等,醋磨敷。脱精、尿血、梦交,并治之,水磨服。小儿重舌、鹅口疮,炙熨之。”
5、《纲目》:“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
临床应用:
1、脚膝生疮:鹿角,烧存性,加入轻粉同研,用油调涂之。
2、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锉)、当归(锉)各15g。水煎,饭前温服。
3、筋骨疼痛:鹿角,烧存性,研为末,酒服5g,每日服2次。
4、消中,夜尿:鹿角,炙令焦,为末,用酒调服,每次3g,每日2次。
临床应用-相关药品:
丹鹿通督片、乌鸡增乳胶囊、乌鸡白凤胶囊、乳癖消片、二仙口服液。
临床应用-相关方剂: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左归丸(《景岳全书》明•张景岳)、龟鹿二仙胶(《医便》)、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安肾丸(《马培之医案》)。
加工保存-采收加工:
一般于冬季或早春连脑骨一起砍下称“砍角”,或自基部锯下,洗净,风干;或在春末拾取自然脱落者,称“退角”。
加工保存-炮制方法:
1、鹿角:取原药材,用温水浸泡,除去血水,蒸热镑片,干燥。
2、鹿角粉:取净鹿角片,研成细粉或取净鹿角锉末研成细粉。
加工保存-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动物学信息-动物属种:
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
动物学信息-形态特征:
1、梅花鹿:梅花鹿体长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蹠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外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著,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干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动物学信息-分布区域:
1、梅花鹿: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马鹿: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动物学信息-道地产区: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销全国。
动物学信息-生长环境:
1、梅花鹿: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马鹿: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动物学信息-人工制造:
1、生活习性:野生梅花鹿在森林中生活。喜群居,性温顺,善跳跃,感官灵敏。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徙习性,夏季鹿群多到高山地带活动,冬季多到低山区的河谷或向阳山坡越冬。植物性食性,能采食上百种植物的枝叶、果实、树皮和杂草。食性广泛,对酸、甜、苦味的食物均可采食。尤对柞树的细枝、嫩叶和果实更喜食。鹿角春季脱落并萌发新角。4-8月份为生茸期,到9月初鹿角停止生长,鹿茸皮脱落,仅遗留下分成4个枝杈的裸露骨角质,是配种期殴斗和冬季雪下寻食的工具。
2、养殖技术: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秋季配种,幼鹿2周岁时性成熟。每年9-11月份时,公鹿变得膘肥体壮,颈围粗,毛色暗,阴囊下垂,性暴好斗,常与其他公鹿争偶。母鹿在此时期可发情3-4次,每次持续18-36h。鹿的配种方式有几种:①群公群母式,即将25-30只参配母鹿与3-5只种公鹿组成配种群,直到11月底配种结束再分开。②单公群母式,即将1只优良公鹿与15-20只母鹿组群配种。但要每隔一段时期中间替换种公鹿。③单公单母定时放对式。即每日早、晚,将公鹿拨入母鹿群中与发情母鹿交配,配后即将公鹿拨出。④人工授精,其中包括采精,精液稀释和输精几个步骤。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鹿进行配种。每只发情母鹿要复配2-3次才能保证高受胎率。妊娠期为235d左右。每年5-6月份为产仔期。产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并对个别难产母鹿要进行接产,梅花鹿多为每胎1仔,双仔率仅占5%-15%。初生子鹿要保证吃到初乳才能提高成活率。
3、饲养管理:梅花鹿从野生变为家养,驯化是技术关键。驯化工作要从早期发育阶段开始,如人工哺乳,幼鹿训练等。以期发育到成年后更好地接受人工饲养管理,促使鹿茸优质高产和提高后裔的繁殖成活率。梅花鹿以各种粮、豆类及农副产品为精饲料,以农作物茎、叶和多种树木枝叶及青草为粗饲料。青贮玉米秸更是人工养鹿的重要饲料。还要每天补给适量的食盐和维生素。为保证营养全面要力求饲料多样化。公鹿生茸期、母鹿哺乳期和育成期幼鹿要多投给精料。在驯化的基础上可将公鹿、母鹿和育成鹿分别组成放牧群,引导到牧场上去放,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放牧管理主要防止鹿只逃失;收茸期管理主要防止鹿茸伤损;配种管理主要防止公鹿伤亡;产仔期管理主要是对难产鹿接产。在日常管理中要建立起完整的定时、定量、定点投料给水的饲喂制度和每天清扫圈舍、定期消毒等环境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防止各种灾害给鹿群造成损失。
4、疾病防治:养鹿人员毎天对鹿只活动情况、采食、饮水、排便等进行细致观察。对发病鹿要提倡早发现,早治疗。鹿病基本上可分为疫病和普通病两类。疫病危害大,主要有结核病,坏死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和血尿病等,要通过定期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普通病主要有食毛症,饲料中毒,寄生虫病等。主要通过改善饲养管理阻断病源,并对患病鹿对症治疗来解决。
5、马鹿养殖要点与梅花鹿大致相似,其体形较大,生存竞争能力强,野生鹿较多,每年配种、产仔和生茸期都要稍早于梅花鹿。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1、梅花鹿角:通常有3-4分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骨钉断续排成纵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2、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有4-6分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具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靠近第一枝着生。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有纵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黄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3、鹿角脱盘:又称鹿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中部具蜂窝状细孔。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中部类白色。无臭,味微咸。
药材鉴别-饮片性状:
1、鹿角:为卷曲状或平坦薄片,表面棕黄色或灰褐色,中部有细蜂窝状小孔,周边白色或灰白色,质细密,柔韧,气微腥,味微咸。
2、鹿角粉:呈粉末状,浅黄色或棕黄色。气微腥,味微咸。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