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桂枝二越婢一汤别名: 桂枝越婢汤(《内台方议》卷一)、桂枝二越脾一汤(《古方选注》卷上)出处...
养生
名称: 桂枝二越婢一汤
别名: 桂枝越婢汤(《内台方议》卷一)、桂枝二越脾一汤(《古方选注》卷上)
出处: 《伤寒论》
功用: 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主治: 太阳病,发热恶寒,脉微弱者
概述:
组成: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2.3g),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3.1g) ,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3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以水五升(5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200ml),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一分。
功用:
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主治:
太阳病,发热恶寒,脉微弱者。
方义:
运用:
本方证时以微邪不解,阳郁化热为主要病机的病证,症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略数,舌偏红苔微黄,或见口干,微烦,无汗,咳嗽等。本方证与桂枝麻黄个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相比,同是微邪郁表,但已有化热趋势。与大青龙汤证相比,则邪郁较轻。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肌肉及关节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加减化裁:
使用注意: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二越一汤、桂二麻一汤、桂麻各半汤三方,均为合方应用,皆属解表之法,但其各有含义,对于三方比较,当首推尤怡之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并良方合用,乃古之所谓复方也,细审其制,桂枝麻黄各半汤,助正之力,侔于散邪。桂枝二麻黄一汤,则助正之力多,而散邪之力少,于法为较和矣。其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竟也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切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则三方如一方也。故桂枝汤不特发散邪气,亦能补助正气,以其方甘酸辛和用,具生阳化阴之妙。与麻黄合剂,则能尽麻黄之力,而并去其悍,与石膏同用,则能资石膏之益,而不扰乎权,是虽麻石并行,而实以桂枝为主,盖非滋养营卫,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气不足,邪气亦微,而仍须的得汗而解者,宜于此三方则焉,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
重要文献摘要:
1、《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五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内台方议》:“此汤亦即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减杏仁加石膏也,杏仁能发汗,去之;石膏能去虚热,故加之。”
3、《古方选注》:“桂枝二越脾一汤,治脉微无阳。无阳者,阳分亡津之剂,故于桂枝汤照原方用四分之二以和阳,越脾汤照原方用四分之一以行阴。行阴者,发越脾气而行胃中之津,俾阳和津生而脉复,因其病在阳,故有阳用二、阴用一之殊。”
4、《伤寒贯珠集》:“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
5、《医宗金鉴》:“桂枝二越婢一汤,即大青龙以杏仁易芍药也。名系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之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热,则是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其营卫,非发营卫也。”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