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新加黄龙汤出处: 《温病条辨》卷二分类: 泻下剂功用: 清热,和血,润肠主治: 阳明温病,应...
养生
名称: 新加黄龙汤
出处: 《温病条辨》卷二
分类: 泻下剂
功用: 清热,和血,润肠
主治: 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正虚邪实
概述:
歌诀:
组成:
细生地、元参、麦冬(连心)各五钱(15g),人参(另煎)、当归各一钱五分(4.5g),芒消一钱(3g),生甘草二钱(6g),生大黄三钱(9g),海参(洗)二条,姜汁六匙。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方义:
温病热邪,内传阳明,与糟粕相结成里实。故见大便秘结,腑中胀满而硬。温热之邪,久羁不愈,耗气伤津,致气阴两伤,则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干焦裂,苔焦黄燥裂。本证虚实夹杂,若单纯攻下则正气不支且正虚不能运药,下之不通;单纯扶正则实邪愈壅,且邪气不除,正气亦难以复常。治当攻补兼施,邪正兼顾。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积以攻邪,为方中君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补虚,运药力行药势以利攻积祛邪,又可使下不伤正,为方中臣药。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甘寒质润,滋阴养液,既补耗竭之阴液,又能滋润肠燥,以助通便,寓有“增水行舟”之义。甘草益气和中,顾护胃气,又制硝、黄峻猛泻下之力,以防其伤正姜汁和胃止呕防止拒药不纳,同时借其降逆作用,以助通降肠胃气机。二味为方中佐使之用。诸药配伍,泻热通便,益气养阴,邪正兼顾,扶正有助祛邪,祛邪以利安正,共成攻补兼施之剂。
运用:
1、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兼有气阴不足之证。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腹胀而硬,神疲少气,口干燥,舌苔焦黄燥裂为证治要点。
2、常用本方治疗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见上述证候者。
加减化裁:
如无海参,可重用生地;如腹胀满较甚者,加厚朴、莱菔子以行气消胀;如正虚重者,去芒硝,减缓泻下之力。
使用注意: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重要文献摘要:
1、《温病条辨》:“旧方(黄龙汤)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备,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积、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汤,取甘草之缀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麦地、玄参保津液之难,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汁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再加海参者,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按海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必人络,故以之为使也。”
2、《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此虽变为威寒苦甘法,但苦甘多而咸寒为佐焉。故治法亦同中略有小异。用苦甘者,重用泻火生液也;佐咸寒者,取以软坚润燥也。大概肠胃火结之燥实证,而又津液大伤,不可不攻下,而又不任攻下者,此法宜之。本方所治,为阳明燥实,屡下不通之证。方中生地、甘草、人参麦冬大甘,生液养津;大黄苦寒泻火,益以芒硝之软坚润燥;玄参、海参之咸寒,大生津液;又有归之滑润,姜之开结,俾少火实结之邪,一鼓宣通滑泄而尽去之。臂水涸舟停,既有人力之推挽,复得潮汛之泛滥,则巨舰中流而自在行矣。不然,虽有风帆篙手何益哉?此又攻下法中之别有法门,而为学者之所宜究心者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