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八味平胃散出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主治: 饮食伤于胃脘,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或膈间常如酸折...
养生
名称: 八味平胃散
出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主治: 饮食伤于胃脘,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或膈间常如酸折
概述:
组成:
厚朴(去皮,姜炒 )、升麻 、射干(米泔浸) 、茯苓各一两半,大黄(蒸)、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各一两,芍药半两。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热服。
主治:
运用: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论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厚朴去皮,姜炒、升麻、射干米泔浸、茯苓各一两半,大黄蒸、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各一两,芍药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热服。”
方论选录
1、《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吞酸者,宿食所为,故曰中脘有饮。噌有宿食则酸。噫气吞酸,暖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皆饮食伤,兼中脘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蘖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
2、《素问·至真要大论》:“吐酸,证名,指吐出酸水之症。多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常兼见气闷饱胀,嗳气腐臭等。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术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从热化,则栀连二陈汤、咽醋丸。有因肝郁犯胃,湿郁化热所致者,症见两胁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吐酸,脉弦数。治宜泄肝清火。用逍遥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伞,有因脾胃虚寒所致者,症见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苔白,脉弦细。治宜温养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参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吞酸等条。本证可见于慢性肥厚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胃酸分泌过多症等疾患。”
3、《私案》:“治诸泄泻,百不失一。肉豆蔻五两,面炮,缩砂二两,炒丁香一两,去花同炒,上细末。每服五钱匕或六七钱,以米饮或粟饮服,空心食前,日三四服,仅二三服,必有验。若利止则可服嘉禾散、六味、八味平胃散;若微利不止,则嘉禾散、平胃散一服,各加肉豆蔻二三钱,可服之,徐得平愈也。贵贱老幼,大人小儿皆可用之。又方(口传):肉豆蔻五个,丁子廿粒。上肉豆蔻每颗以锥作两三穴,每穴串塞丁香,以面裹,炮去面,共丁香切抹,分作二服,以白粥顿服之,一剂不止则可至二三剂,必得安全。若渴饮即五苓散加肉豆蔻,入竹叶、灯心煎,可服。”
4、《要诀》:“噫气吞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折当作蜇,蜇,螫也),皆饮食伤中脘所致(文有讹脱),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蘖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按:八味平胃散,据《类方》系(《三因》厚朴、升麻、射干、茯苓、大黄,积壳,甘草、芍药水煎者,似不与证协,恐是别方。)。”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