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分浊散出处: 《辨证录》卷七功用: 升胃中清气,分利膀胱主治: 谷疸之症,胸中易饥,食则难饱...
养生
名称: 分浊散
出处: 《辨证录》卷七
功用: 升胃中清气,分利膀胱
主治: 谷疸之症,胸中易饥,食则难饱,多用饮食则发烦头眩,小便艰涩,身如黄金之色。
概述:
组成:
茯苓一两(30g),车前子三钱(9g),猪苓三钱(9g),茵陈一钱(3g),栀子三钱(9g)。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
升胃中清气,分利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
湿热内蕴,致患谷疽,谷疸之证,胸中易饥,食则难饱,多用饮食则发烦头眩,小便艰涩,身如黄金之色。
方义:
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猪苓、茵陈清热利湿,栀子泻火除烦,凉血解毒。五药合用,可治谷疸之症。
运用:
1.本方主治黄疸,以易饥,食则难饱,小便艰涩,身如黄金之色为主要辩证要点。
2.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谷疸之症。
重要文献摘要:
1.《陈士铎医学全书》:“一谷瘅,胸中易饥,多用饮食又发烦头眩,小便难涩,身黄如金,人谓胃中湿热盛成瘅,谁知脾胃虚热乎?脾,阴土,用则阳;胃,阳土,用则阴。脾胃和同则刚柔济,通调水道,易于分消,安有湿热存留。惟七情内伤,胃无阴以和阳,则热聚消谷,脾无阳以和阴,则寒聚积水,两相搏激,故昏眩烦闷。所食水谷不变精华清气,反蒸腐败浊气。浊气下降者也,浊气下流于膀胱,膀胱受胃热,气化不行,小便闭塞,水即走于阴器,热散走于皮肤,故身黄。宜升胃中清气以分利膀胱,则清升浊易降,水利热易消。”
2.《医学集成》:“阳疸,日珠尽黄,颜色光亮,分浊散:茯苓一两,猪苓、前仁、炒栀各三钱,茵陈一钱。或苓术茵陈汤:茯苓、焦术、苡仁各五钱,茵陈三钱,知母一钱,前仁四钱;便闭,加大黄。”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