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开迷散《古今医鉴》出处: 《古今医鉴》卷七功用: 活血疏郁,养血宁神主治: 妇人癫疾,歌唱无...
养生
名称: 开迷散《古今医鉴》
出处: 《古今医鉴》卷七
功用: 活血疏郁,养血宁神
主治: 妇人癫疾,歌唱无时,逾垣上屋,属荣血逆于心包者
概述:
组成:
当归、白术(炒)、白芍药、苏木、红花各一钱(3g),柴胡、白茯苓八分(2.4g),甘草(炙)七分(2.1g),桃仁、远志(泡,去骨)、生地黄各一钱五分(4.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锉。加生姜,水煎服。或炼蜜为丸,辰砂为衣。
2.现代用法:每次6g,用水250ml,加生姜3片,煎至180ml,去渣温服,每日3次。
功用:
活血疏郁,养血宁神。
主治:
方义:
方中赤芍、桃仁、红花、苏木活血祛瘀,合当归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不伤血,柴胡疏肝理气,使气行血行,茯苓、白术培补脾土,固其后天之本;远志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生地凉血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散瘀、泻火,安神之效。经水不调或产后瘀血停滞,多系心、肝、脾三经之病。因气滞不行,瘀血内停,以致少腹恶露不行上冲迷心者,非用此剂而不能攻逐瘀血。瘀去则气血畅行,化热无源而又不伤脾胃。
运用:
适用于血逆心包之癫狂。症见精神恍惚,歌唱无时,逾垣上屋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原书指用于妇人之癫狂,从临床疗效看,男女皆可用。临床上,凡精神病见上述症状时,可用本方治疗。
加减化裁: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医学汇函 中》:“开迷散治妇人患癫疾,歌唱无时,逾墙上屋,乃荣血迷于心包所致。当归、白术、白芍、柴胡、茯苓、甘草(炙)、桃仁、红花、苏木、远志、生地黄。上锉,生姜煎服。有热,加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辰砂。一女子年十五,因气恼,患语言颠倒,欲咬人打物,偷藏东西,时哭时笑,心怕胆小,饮食不知饥饱,身体发热。以防风通圣散加生地黄、牡丹皮,二服即安。”
2.《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龚廷贤医学全书》:“开迷散治妇人癫疾,歌唱无时,逾垣上屋。乃荣血逆于心胞所致。当归一钱,白术(炒)一钱,白芍药一钱,柴胡八分,白茯苓八分,甘草(炙)七分,桃仁一钱五分,苏木一钱,红花一钱,远志(泡,去骨)一钱五分,生地黄一钱五分。上锉,生姜煎服。或用此方炼蜜为丸,辰砂为衣。一女子年十五,因气恼,患语言颠倒,欲咬人打物,偷藏东西,时哭时笑,心怕胆小,饮食不知饥饱,身体发热。以防风通圣散加生地黄、牡丹皮,二服即安。”
3.《中医病证专辑癫狂痫》:“开迷散治妇人患癫疾,歌唱无时,逾墙上屋。乃荣血迷于心包所致。当归、白术、白芍药、柴胡、茯苓、甘草(炙)、桃仁、红花、苏木、远志、生地(姜、酒炒,锉),加生姜水煎服。有热,小柴胡加生地黄、辰砂。”
4.《实用精神卫生学》:“汉代医圣张仲景则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精神疾病,拟出著名方药抵挡汤和桃核承气汤等。‘活血’就是使血流畅通,‘化瘀’就是祛除瘀滞。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治疗精神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工作者更加认识到,脑与血有密切关系。气血瘀滞,脑供血不足就会导致发生多种疾病,精神疾病也较为多见。常用逐瘀开窍,宁心定志之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常用的代表方剂有: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补元还五汤、复元活命汤、身痛逐瘀汤、开迷散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