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肠痈饮出处: 《仙拈集》卷四功用: 活血化瘀,涤痰泄热主治: 肠痈,小肠坚硬如掌而热,按之引...
养生
名称: 肠痈饮
出处: 《仙拈集》卷四
功用: 活血化瘀,涤痰泄热
主治: 肠痈,小肠坚硬如掌而热,按之引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紧实而有力
概述:
组成:
大黄(炒)、朴消各一钱(3g),丹皮、白芥子、桃仁各二钱(6g)。
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煎,空心服。
功用:
活血化瘀,涤痰泄热。
主治:
方义:
本方以大黄为主,荡涤肠道秽垢热结,攻泻瘀血,芒硝辅大黄泻热开结以消肿,桃仁与大黄破瘀消肿而定痛。佐以丹皮凉血活血,化瘀消痈,其虽减去利湿消脓排脓的冬瓜子,但加入白芥子可善利气豁痰,尤其与桃仁相配,则通络散肿消痞结而去肠膜间的痰结,加强了除邪开痞的作用,阻截了邪壅聚热酿脓之源,控制病势进展。全方泻下逐邪,攻积破瘀为主,使邪从大便下而邪去痈散。
运用:
本方为金匮要略中大黄牡丹汤取瓜瓤(或冬瓜子),加白芥子而成。治疗痰瘀热毒所致的肠痈,以右下腹疼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肿,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滑为辨证要点。现在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等疾病见上述症状者。
加减化裁:
初起热微痛重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热盛脓将成者,加败酱草、蒲公英、金银花、薏苡仁、当归、赤小豆等;若大便正常,消、黄不宜重用,湿邪重,加茯苓、木通等,高热加知母、生石膏、虎杖。
使用注意:
肠痈虚寒证忌用。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及合并弥漫性腹膜炎(重型),或疑似脏器穿孔者忌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