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桂枝加大黄汤别名: 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卷三...
养生
名称: 桂枝加大黄汤
别名: 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卷三),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皇汉医学》)
出处: 《伤寒论》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
主治: 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
概述:
歌诀:
太阳本病下非宜,腹满旋惊实痛时,汤用桂枝仍解表,大黄攻里效尤奇。
组成: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每服一升(200ml),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功用:
主治:
方义:
运用:
加减化裁:
使用注意: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加大黄汤相比较,桂枝加芍药所主病证较轻,病以腹痛时痛为特点,治疗重在活血通络;而桂枝加大黄汤所主病症较重,病以时腹大痛为特点,治疗重在祛瘀通络,是其不同。
重要文献摘要:
1、《内台方议》:与桂枝汤以和表,加芍药、大黄以攻其里。且赤芍药性凉,而能泻血中热,大黄能除其实、泻其脾也。
2、《古方选注》:大黄入于桂枝汤中,欲其破脾实而不伤阴也。大黄非治太阴之药,脾实腹痛,是肠中燥屎不去,显然太阴转属阳明而阳道实,故以姜、桂入太阴升阳分,杀太阴结滞,则大黄入脾反有理阴之功,即调胃承气之义。燥矢去,而阳明之内道通,则太阴之经气出注运行而腹痛减,是双解法也。
3、《中国医学大辞典》:此方以桂、姜升邪外行,倍芍药以疏太阴之经,加大黄以通阳明之腑,又虑其苦泄太过,更加枣、草以扶之,此双解表里法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