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必胜散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功用: 益气养荣,凉血止血主治: 男子、妇人血妄流溢...
养生
名称: 必胜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
功用: 益气养荣,凉血止血
主治: 男子、妇人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呕血,咯血
概述:
组成:
熟干地黄、小蓟(并根用)、乌梅肉(去核)、人参、蒲黄(微炒)、川当归(去芦)、芎䓖各一两(3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捣罗为粗散,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现代用法:上为粗散。每服15g,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究原》上萝卜擂汁,入盐服一盏,立效。
3、《良荆方》上茆花浓煎汤频服。
功用:
益气养荣,凉血止血。
主治: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男子、妇人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呕血,咯血。
2、《普济方》:妇人下血过多,致发虚热。
3、《究原》:治鼻衄不止,或吐血。
方义:
本方中熟地补阴滋肾以资血室,人参扶元补气以通血脉。当归养血荣经脉,醋炒力能吸血归经;川芎活血行血海,炒黑亦能领血归脏;蒲黄破瘀结,炒灰最可和血止血;小蓟凉血逆,生用亦善散瘀定血;乌梅入肝收敛虚阳,以止吐血、呕血也。为散水煎,使气阴内充,则瘀结白化,而经脉膈和,吐血、呕血无不并止。
运用:
1、本方指征为,凡由于气血虚弱,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呕血、咯血,血量少,色深红,舌质红苔黄,脉数细无力,均可加减使用。
2、现常用本方治疗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胃炎、胃溃疡、鼻炎等疾患而致出血,具备上述指征者。
重要文献摘要:
1、《《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舌衄》:“心火血分炎,舌上生孔似铁尖,或如箸头其色紫,甚黑腐烂血出泉。[注]此证系舌上忽生孔,小者如针尖,大者如箸头,其孔色紫属热甚,色黑防腐烂,血出如泉涌。由心火上炎,以致血热妄行而成。宜服升麻汤,兼搽必胜散甚效。”
2、《覆载万安方》:“《十全良方》十三卷日:论云,夫妊娠吐血者,皆由脏腑所伤,为忧思惊怒皆伤脏腑,气逆吐血,吐血而心闷,胸满未欲止,心闷甚者死,妊娠病此,多随胎也。《局方》必胜散有效。又云:治妊娠鼻衄,以白茅花浓汤煎汁服。(亦第七卷。吐血方中选用。私云:第七卷方,前载之讫)。”
3、《郑氏女科六书校注》:“孕妇胎前见血,多为忌症。盖为血以养胎,血去则胎动不安,而易致堕胎也。然亦有吐血衄血,或大便下血者,多由妊娠后热伤藏府,气逆于上,故遂血热妄行,甚则有伤动其胎者,非安胎而兼养血,难为治也。必胜散然其症固不一,或因肺热,黄岑清肺饮或因胃火,犀角地黄汤或因郁结伤脾,而不统血,加味归脾汤或因恚怒伤肝,而肝火妄动,小柴胡汤加山栀、生地,或加味逍遥散而亦有思虑伤心,心气不足而不能主血者,补心汤或妙香散亦有肾经虚火上炎者,加味地黄汤所当随症斟酌,而善其所施,无容混也。”
4、《外科正宗比对与新用》:“大麻风症,乃天地间异症也。但感受不同,有体虚之人因骤被阴阳暴晒、露雾风雨之气所侵,感之不觉,未经发泄,凝滞肌肤,积久必作。又有房欲后体虚为风邪所袭,或露卧当风,睡眠湿地;或洗浴乘凉.希图快意;…·此等相感俱能致之。其患先从麻木不仁,次发红斑,久则破烂,浮肿无脓。又谓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死鼻梁崩塌。有此五症,俱为不治。又曰心受之先损于目,肝受之面发紫泡,脾受之遍身如癣,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足底先穿,又为五败症也。总皆风湿相乘,气血凝滞,表里不和,脏腑痞塞,阳火所变,此其根蒂也。初起麻木不仁,肌肉未死者,宜万灵丹洗浴发汗,以散凝滞之风;后服神应养真丹加白花蛇等分,久服自愈。年久肌破肉死者,先用必胜散疏通脏腑。”
5、《中医方剂通释》:“凡由于气血虚弱,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呕血、咯血,血量少,色深红,舌质红苔黄,脉数细无力,均可加减使用。”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