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补阴散别名: 滋阴降火汤(《医便》卷一),补阴降火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出处: 《明医杂著》...
养生
名称: 补阴散
别名: 滋阴降火汤(《医便》卷一),补阴降火汤《东医宝鉴·杂病篇》
出处: 《明医杂著》卷一,名见《医便》卷一
主治: ①《明医杂著》:劳瘵色欲证,先见潮热、盗汗、咳嗽、倦怠者趁早服之。②《杂病源流犀烛》:阳强
概述:
组成:
生地黄(酒洗)、甘草(炙)、干姜(炮)各五分,川芎、熟地各一钱,白芍药(炒)一钱三分,陈皮七分,当归、白术各一钱三分,黄柏(蜜水浸,炙)七分,知母(蜜水浸拌,炒) 、天门冬(去心皮)各一钱。
用法用量:
加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温服。
主治:
①《明医杂著》:劳瘵色欲证,先见潮热、盗汗、咳嗽、倦怠者趁早服之。②《杂病源流犀烛》:阳强。
方义:
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的功效。甘草主治清热解毒。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的功效。熟地具有补血滋阴的功效。白芍药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陈皮具有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和血。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黄柏具有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的功效。知母具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的功效。天门冬主治阴虚发热。上述方剂共同作用,对劳瘵色欲证,先见潮热、盗汗、咳嗽、倦怠,阳强有显著效果。
加减化裁:
若咳嗽盛,加桑白皮、马兜铃、瓜萎仁各七钱,五味子十粒;若痰盛,加姜制半夏、贝母、瓜萎仁各一钱;若潮热盛,加桑白皮、沙参、地骨皮各七分;若梦遗、精滑,加蛎、龙骨、山茱萸各七分;若赤白浊,加自茯苓一钱,黄连(炒)三分;若兼衄血、咳血,出于肺也,加桑白皮一钱,黄芩、山栀(各炒)各五分;若兼嗽血、痰血,出于脾也,加桑白皮、贝母、黄连、瓜萎仁各七分;若兼呕吐血,出于胃也,加山栀、黄连、干姜、蒲黄(炒)各一钱,韭汁半盏,姜汁少许;若兼咯唾血,出于肾也,加桔梗、玄参、侧柏叶(炒)各一钱。
重要文献摘要:
1、方论选录
《丹心》:“天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为阴,而居乎中,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也。人之一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故滋阴补血之药,自幼至老不可缺也。”
《中医儿科诊疗手册》:“温热之毒不解,加上小儿“稚阴未长”阴液易于受伤,鞠虚生内热,引起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夜重,神倦,面赤,甚致面颊渤红,夜间盗汗不眠,呈“阴虚火旺",应滋明降火",用补阴散,清热二号。汤剂青蒿剐甲饮或竹叶石膏汤。阴虚生风,筋脉失养,筋惕肉润者加安神散,阴虚便干加一捻全。”
《东医宝鉴》:“阴虚即血虚也。凡阴虚证,每日午后恶寒发热,至晚亦得微寒而解。脉必虚濡而数,绝类虐证,但疟脉弦,而脉虚大弦为辩耳。若误作疟证,多致不救。阴虚,宜用四物汤方见血门、加减四物汤、滋阴降火汤、清离滋坎汤方见火门、补阴散、二宜丸、补阴丸、大补阴丸、加减不阴丸、加味补阴丸、虎潜丸、济阴丸、补阴泻火汤、泻阳补阴汤、大造丸、补天大造丸、入门大造丸、补天丸、混元丹,太上混元丹、坎离既济丸见火门,滋阴降火丸、阴虚暴绝治法。”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