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大黄䗪虫丸出处: 《金匮要略》分类: 理血剂-活血化瘀剂功用: 祛瘀生新主治: 五劳虚极,干...
养生
名称: 大黄䗪虫丸
出处: 《金匮要略》
分类: 理血剂-活血化瘀剂
功用: 祛瘀生新
主治: 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
概述:
歌诀:
大黄蜇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水蛭虻虫和丸服,去淤生新干血疗。
组成:
大黄(蒸)(75g),甘草(90g),黄芩、桃仁、杏仁、水蛭、虻虫、蛴螬(各60g),芍药(120g),干地黄(300g),干漆、䗪虫(各3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3g,日三服。
2、现代用法:将蛴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余9味共研为细粉,过罗,与桃仁等混合均匀,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粒3g,蜡皮封固。每服1丸,温开水或酒送服。
功用:
主治:
方义:
配伍特点:
运用:
使用注意:
1、孕妇忌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初服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腹泻,一周左右即可消失;皮肤过敏者停服。
2、方中破血祛瘀之品较多,补虚扶正则不足,虽有“去病即所以朴虚”之意,但在干血去后,还应施以补益之剂以收全功。
重要文献摘要:
1、《医方考》:“疟疾久不愈,内结症瘕,欲成劳瘵者,名曰疟母,此丸主之。凡疟疾寒热,皆是邪气与正气分争,久之不愈,则邪正之气结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疟母。始虽邪正二气,及其固结之久,则顽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为患,或在肠胃之中,或薄肠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处。盖灰从火化,能消万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烂药,其性可知;渍之以酒,取其善行。若鳖甲、鼠妇、䗪虫、蜣螂、蜂窝者,皆善攻结而有小毒,以其为血气之属,用之以攻血气之凝结,同气相求,功成易易耳!乃柴胡、厚朴、半夏,皆所以散结气;而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滞血;水谷之气结,则大黄、葶苈、石韦、瞿麦可以平之;寒热之气交,则干姜、黄芩可以调之;人参者,所以固元于克伐之场;阿胶、芍药者,所以养阴于峻厉之队也。乌羽、赤消、紫盛,隋唐医哲,皆不知之,故以乌羽作乌扇,赤消更海藻,紫盛更紫葳、紫菀。今详四物,亦皆攻顽散结之品,更之未为不可,然依旧本,仍录乌羽、赤消、紫盛者,不俗遽然去之,盖曰爱礼存羊云尔!”
2、《金匮要略论注》:“药用鳖甲煎者,鳖甲入肝,除邪养正,合煅灶灰浸酒去瘕,故以为君。小柴胡、桂枝汤、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故以为臣。但甘草嫌柔缓而减药力,枳实嫌破气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干姜、阿胶,助人参、白术养正为佐。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虫、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积消,故以乌扇、葶苈利肺气,合石韦、瞿麦清气热而化气散结。血因邪聚则热,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伏火,膈中实热为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