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肝痹散出处: 《辨证录》卷二功用: 益气和血,疏肝通痹主治: 气血不足而致肝痹,肝气常逆,胸...
养生
名称: 肝痹散
出处: 《辨证录》卷二
功用: 益气和血,疏肝通痹
主治: 气血不足而致肝痹,肝气常逆,胸膈引痛,睡卧多惊,饮食不思,吞酸作呕,筋脉挛急
概述:
组成:
人参三钱(9g),当归一两(30),川芎五钱(15g),代赭石(末)二钱(6g),羌活五分(1.5g),肉桂一钱(3g),茯苓五钱(15g),酸枣仁一钱(3g),丹砂(末)五分(1.5g)。
用法用量:
功用:
益气和血,疏肝通痹。
主治:
气血不足而致肝痹,肝气常逆,胸膈引痛,睡卧多惊,饮食不思,吞酸作呕,筋脉挛急。
方义: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录
《辨证录·痹证门十一则》:“肝痹散治肝之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直入于肝经,致肝气常逆,胸膈引痛,睡卧多惊,饮食不思,吞酸作呕。筋脉挛急,而为肝痹之症。人参三钱,当归一两,川芎五钱,代赫石二钱,羌活五分,肉桂一钱,茯苓五钱,酸枣仁一钱,丹砂末五分。煎服。”
方论选录
《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防治指南》:“治疗五脏痹常用方剂有:五味子汤、紫苏子汤、橘皮丸、大半夏汤、白术汤、温中法曲丸、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栝蒌汤、栝蒌薤自白酒汤、麝香丸、人参散、三灵汤、肝痹散、补肝汤、白附子丸、远志丸、肾痹汤、消阴来复汤等。”
《黄帝内经》:“脏腑经脉定位论治。本篇说‘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痹病在脏、在腑、或在经,分别取相应经脉之‘俞穴’、‘合穴’及相应经脉之穴刺治。方药方面如心痹之用苓桂术甘汤、瓜萎薤白半夏汤,肝痹之用肝痹散(《辨证奇闻》),肺痹用肺痹汤等(《辨证奇闻》)。”
《风湿病中医名词术语》:“方药:肝痹散(《辨证录》)加减。方中当归、川芎养血,人参益气以生血,代赭石通肝气,肝得气血润养,气血开通后引邪外出;又有肉桂祛寒,茯苓利湿,羌活除风,则邪自难留而不乱,酸枣仁、丹砂收惊,诸症随之而解。”
《辨证奇闻》:“一肝气常逆,胸膈引痛,睡卧多惊,饮食不思,吞酸作呕,筋脉挛急,人谓肝痹,是矣。而所以成者,亦血气不足。肝血不足湿乘之,肝气不足风乘之,肝之血气不足寒乘之。三邪侵入肝经,肝血气益亏耗,于是魂不藏于肝,乃越出作惊。肝病何能生心?心无血养,安能生胃?胃气不生,自难消化饮食,强食必至吞酸作呕。饮食养脏腑也,既不消化,不能变精以分布于筋脉,则筋无所养,安得不拘挛。乌可徒三邪,不顾肝经气血?用肝痹散:人参三钱 当归一两川芎茯苓五钱代赭石末二钱 肉桂枣仁一钱羌活五分水煎,调丹砂末五分,服十剂痊愈。芎、归生血妙矣,尤妙在加人参益气以开血,引代赭通肝气,佐芎、归,气血开通,又加肉桂辟寒,茯苓利湿,羌活祛风,邪自难留,魂自不乱。况枣仁、丹砂末收惊特速。”《内经》选读,:“肝痹:《痹论》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肝藏魂,司疏泄,主和畅气机。肝病则魂不安藏,故夜卧则惊;肝气疏泄失常,则水液代谢紊乱,故饮水多而小便频数;肝气郁滞不行,故胁脘胀满而如怀物之状。治疗肝痹,法主疏肝养血,除痹安魂。可选张仲景之四逆散合酸枣仁汤,或《辨证奇闻》之肝痹散之类。”
《读经典、学中医、修医德 学习四大经典 传承中医文化》:“本篇所论五脏六腑痹,系在肢体痹的基础上,风寒湿邪进一步内侵而致,故可视为肢体痹进一步发展,病情深重而致脏腑精气血受损,功能障碍而兼见脏腑病候者。其中如心痹可视邪气深入心脏致心主血脉功能受损失常,如西医所言之风湿性心脏病,即常出现本篇所言的心痹病候。又如肾痹,则为骨痹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成,西医所言之强直性脊椎炎,亦与本证颇相似。其他脏腑痹证,亦可如此视之。后世论痹证,多着重于风寒湿邪内侵,肢体经脉气血痹阻而致肢节疼痛,拘急麻木不舒之肢体痹,故以脏腑痹命名并讨论其辨证论治法则者较少。但清·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二痹证门,则演绎本篇之旨,对五脏六腑痹的辨证论治作颇为深入的阐发,其中提出的逐痹丹、散痹散、攻痹散,以及肝痹散、肺痹汤、肾痹汤等,亦有一定参考、应用价值。”
《风湿病中西医诊疗与调养》:“本法具有养血柔肝,舒筋活络的作用,多以柔肝舒筋药为主组成方剂。用治风湿客于筋脉,内伤肝血,或肝血虚复受风湿,筋脉失养之筋腱拘挛,抽制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腱挛缩,关节强硬等筋痹证。常用代表方如独活散、芍药甘草汤、肝痹散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