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葛根麦门冬散别名: 葛根麦门冬汤、干葛麦冬汤出处: 《小儿痘疹方论》功用: 外除表邪,内清胃...
养生
名称: 葛根麦门冬散
别名: 葛根麦门冬汤、干葛麦冬汤
出处: 《小儿痘疹方论》
功用: 外除表邪,内清胃火,兼补元气
概述:
组成:
葛根三钱,麦门冬(去心)四钱,人参二钱,石膏半两,川升麻、甘草、茯苓各二钱,赤芍药一钱。
用法用量: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外除表邪,内清胃火,兼补元气。
主治:
小儿热毒斑疹,头痛壮热,心神烦闷。
运用:
本方以出形鲜红,与伤寒发斑相似,但麻子粒粒成疮,非若斑之皮红成片,如纹蛋之迹也。痘疮赤艳痒来攻,疹子红鲜毒得松,白疹血虚犹可疗,黑斑恶候莫相逢。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心血不足,养血化斑嘲汤。色太红艳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并宜大青汤,黑者死也为辩证要点。
加减化裁:
头痛心闷,加麦门冬、人参、茯苓、石膏。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出血性疾病的中医药调治》:“(1)化斑汤(《婴童百问》:人参、石膏、知母、玉竹、甘草)治阴虚发斑。(2)葛根麦门冬散(《仁术便览》:葛根、麦冬、人参、升麻、甘草、赤茯苓、赤芍、石膏)治小儿热毒发斑。以上两方均可用于阴虚火旺,尤其是表现为阴虚胃热的紫斑。两方中的人参,可以沙参代替。”
2.《丹溪心法附余》:“凡斑驳疹毒之病,俗呼疹子,是肺胃有热也。其肺胃蕴积热毒,或以时气所作,熏发于皮肤,状如蚊蚤所咬,故赤斑遍体也。凡发赤斑者,十生一死;发黑斑者,十死一生,难治。根麦门冬散、生地黄散主之。”3.《滑寿医学全书》:“渴乃肺胃两经热盛之候,唇口必红。若唇口如丹,是麻发渴之候也。此因内热所致,火甚津枯,故作口干,治当泻火清金生津。然当审察虚实而治之。若二便结涩,则为热甚,宜用清热凉利之剂,以门冬甘露饮百六十去甘草主之。若二便清利,唇口淡而不红,而但渴者,此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中气与气血所致,脾虚不生津液而渴也。以七味白术散百六十一去木香,以山药、白术加粳米主之。初热作渴者,以白虎汤六十二去甘草、糯米,加麦冬、天花粉、牛蒡子、连翘治之,或以葛根麦门冬散三百十九去人参、升麻、赤芍、甘草,加天花粉、连翘、牛蒡子治之。”
4.《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 景岳全书》:“痘疮初出,内有细密如蚕子者。即夹疹证也。若痘稀疹多者,宜但解疹毒为主。如表邪不解,外热甚,内火不甚而夹疹者,宜疏邪饮、升麻葛根汤、荆防败毒散,或十味羌活散。如表里俱热.毒盛而夹疹者,柴葛煎、解毒防风汤,或十三味羌活散。如内热毒盛而夹疹者,六味消毒饮,或合黄连解毒汤。如阳明火盛,多热多渴,或烦躁而夹疹者,白虎汤、化斑汤,或葛根麦门冬散。以上诸治如法而疹散痘出者可治,然后随证调理之。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难治。”
5.《内科摘要 妇科撮要 保婴撮要》:“膏汤一剂,诸症顿退而愈,用人参白术散而痊。一小儿痘紫作痛,又顶欲陷,发热饮冷,作渴痰喘,小便秘结。此肺胃有热,用十六味清膈散一剂,诸症顿减,又用葛根麦门冬散一剂而愈。”
6.《保婴撮要》:“此阳明胃经之药也,外除表邪,内清胃火,兼补元气。若非发热作渴,表里俱实者,不可用。若表里俱虚而发热作渴,宜用人参麦门冬散。”
各家论述:
薛氏:“前方足阳明胃经之药也,外除表邪,内清胃火,兼补元气,若非发热作渴,表里有热者不可用。若表里俱虚而发热作渴者,宜用人参麦门冬散。”(《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 景岳全书》)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