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化疔内消散出处: 《外科正宗》卷二功用: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 疔疮初起概述:...
养生
名称: 化疔内消散
出处: 《外科正宗》卷二
功用: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 疔疮初起
概述:
歌诀:
化疔内消散山甲,知母天花粉皂角;甘草白及乳河车,半夏银花赤芍药。
化疔内消散蚤休,知贝甲及草天花;皂乳银花赤芍酒,症病疔毒服轻加。
化疔内消知贝甲,蚤休芨乳草天花;皂刺银花归芍酒,疔证毒轻服更嘉。
化疔内消贝乳香,天花甲草蚤休尝;银花知刺芍归酒,疔毒食轻服最良。
化疔内消散山甲,知母天花粉半夏;甘草白贝乳河车,皂角银花赤芍药。
化疔内消银天花,白及半夏甘草车;贝母知母并甲刺,乳香没药犹当加。
化疔内消芨银花,花粉河车乳没加;土贝知母并甲刺,半夏甘草效堪誇。
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使用注意: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录
《外科正宗》:“化疔内消散山甲,知母天花粉半夏;甘草白贝乳河车,皂角银花赤芍药。治疗疮初起,或已针已灸之后,服之能令内消。皂角针、金银花、知母、贝母、天花粉、穿山甲、白芨、乳香、赤芍、半夏、甘草、草河车各一钱。水酒各一茶钟,煎一半,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外科正宗》:“ 药物组成:皂刺、金银花、知母、花粉、穿山甲、白及、乳香、赤芍、半夏、甘草蚤休各3g。制作方法:共研为粗末。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疗疮初起。临床用法:水洒煎药,顿服。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温燥之品。”
《类证治裁》:“轻症:化疔内消散(知母、贝母、甲片、白及、乳香、花粉、角刺、银花、归、芍、草各一钱,水酒煎)。”
《医宗金鉴》:“化疔内消散:知母、贝母(去心,研)、穿山甲(炙,研)、蚤休、白芨、乳香、天花粉、皂刺、金银花、当归、赤芍、甘草(生)各一钱,酒、水各一钟,煎一钟,去渣,量病上、下服之。方歌:化疔内消知贝甲,蚤休芨乳草天花,皂刺银花归芍酒,疔证毒轻服更嘉。”
《近代中医珍本集》:“疔毒轻者:化疔内消散(浙贝母、制乳香、天花粉、炙甲片、甘草、蚤休、银花、炒贝母、皂角刺、炒赤芍、炒当归)。方歌:化疔内消贝乳香,天花甲草蚤休尝,银花知刺芍归酒,疔毒食轻服最良。注:本方引《医宗金鉴》去除白及。治疗毒肿硬不甚坚,跟盘收束,发热、口渴较轻者。”
《增辑经验效方》:“化疗内消散:治疔疮初起,或已针已灸之后,服之能令内消。银花、天花粉、草河车、白芨、半夏、甘草、土贝、知母、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各等分为末,每用30克,水酒各半煎,食前服。疔生腰下者,食后服。歌诀:化疔内消芨银花,花粉河车乳没加,土贝知母并甲刺,半夏甘草效堪誇。”
《徐评外科正宗 徐大椿评点陈实功》:“化疔内消散:化疔内消散山甲,知母天花粉皂角;甘草白及乳河车,半夏银花赤芍药。治疔疮初起,或已针已灸之后,服之能令内消。皂角刺、金银花、知母、贝母、天花粉、穿山甲、白及、乳香、赤芍、半夏、甘草、草河车各一钱。水酒各一茶钟,煎一半,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徐曰:此亦通治之方,重出。楣按:天花粉徐勒。”
方论选录
《近代中医珍本集》:“羊毛疔治法:初起恶寒发热,状似伤寒,当看其前心后心,起有紫黑斑点,或如疹子者,急用针挑破,刮出如羊毛,方是疗苗。前心后心,共挑数处,用黑莽麦研宋涂之,内服五味消毒饮,取汗解,次服化疔内消散。”
《中医大辞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方。知母、贝母(去心)、炙穿山甲、蚤休、白芨、乳香、没药、天花粉、皂角刺、金银花、当归、赤芍药、生甘草一钱。水、酒各半煎服。治疔毒轻症”
《常见病中医防治 皮科便览》:“凡初起红丝缕缕,增长迅速,患肢肿胀,压痛明显,伴行动不便,恶寒发热,口干饮冷,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者,为火毒流窜,外发体肤。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法。方选化疗内消散加减。药用:野菊花15克、蒲公英12克、银花10克、连翘12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草河车15克、地丁16克、大贝母10克、丝瓜络6克,水煎服。”
《验方新编》:“凡疔疮初起,先宜汗之,若误用他方发汗,非徒无益,反令走黄,故必用蟾酥丸(见前卷十一痈毒诸方)。如法取汗,汗未透者,再以葱酒催之,毒甚者,可再进一服。如取汗后,毒势不尽,憎寒壮热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饮,用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钱半,酒、水煎服,再为取汗。如发热、口渴、便秘,脉沉实者,服黄连解毒汤(见前卷十一备用诸方)。加生大黄钱半、葱头五个清之。如症轻者,照各简便方服之取汗,再服化疔内消散,以消散之。”
《中医儿科学》:“'疔疮属火症,并有发生。走黄'的可能,因此要及时用大剂清火解毒药,以控制炎症。常用的处方有五味消毒饮,化疔内消散等,局部赤肿严重,全身高热,用银花解毒汤。大便干燥加生大黄以苦寒泻火,如已发生'走黄'按'疔疮扩散'与'痘毒内陷'治疗。”
《全科医生手册》:“火毒壅结。主证:疗肿有粟米脓头,坚硬麻痒,疼痛,恶寒发热,口渴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方药:化疔内消散加减。”
《类证治裁》:“寒热仍作,宜五味消毒饮汗之,轻者,宜化疔内消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话解》:“凡是病症轻微的,宜内服化疔内消散;如果疔毒将要走黄(黄,即毒。走黄是疔毒向全身扩散的意思。走黄的主要症状为:肿势向周围蔓延,疮顶塌陷变欺,恶心呕吐,胸闷气喘,神昏心烦),应当立刻内服疔毒复生汤。”
《医宗金鉴》:“以上诸证,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势不尽,憎寒壮热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饮汗之。如发热,口渴,便闭,脉沉实者,邪在里也,宜服黄连解毒汤加生大黄一钱五分,葱头五个清之。凡证轻者,宜服化疔内消散。”
《广西中医医案选集》:“马口疔:桂平县石咀公社平安大队卫生所,黄教初,家叔黄十一,男,56岁。1939年秋,右口角忽生马口疔,未半日,右脸肿大硬实,唇掀肿,口不能张,忽冷忽麻,项强咽痛,心烦悸闷,精神恍惚,脉系数有力。此马口疔毒攻心之征兆,失救死人最速。乃急以菊花、铁树叶、甘榄核(研末)、杏仁、黄豆(浸开)黄糖共捣溶外敷。井内服化疔内消散、五味消毒饮合剂,内外方连敷服三次痊愈。外敷方对一切口唇疔疮未至发黄攻心者,用之均效。会治20多例,效果良好。化疔内消散方:知母、贝母、山甲、蚤休、白芨、乳香、花粉、皂角刺、银花、当归、赤芍、甘草。”
《杨怀珍中医外科皮肤科临症实录选编》:“宋××,女,30岁,本市冷冻厂。初诊:1981年11月24日。主诉:右足背长疮二天。查体:右足背有如蚕豆大白色腐肉覆盖疔疮,周围红肿,延及整个足面,掀痛不止,行走不便,寒热不适,两日未大便。证属白刃疔,治以化疔内消散加减服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