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四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别名: 七气汤出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功用: 降逆化痰,行...
养生
名称: 四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别名: 七气汤
出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功用: 降逆化痰,行气解郁
主治: 痰涎结聚,七情气郁。
概述:
歌诀:
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方义:
1.气郁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结开郁,且又可和胃止呕,厚朴下气除满。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湿。苏叶质轻辛温,芳香疏散,可宽中散邪解郁,升降并用,有利于气机条畅,更有宽胸畅中,行气解郁之功。加生姜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呕,辛散化痰结。大枣可助茯苓健脾,且又可养血柔肝。诸药合用,功效卓著。
2.七气汤除七情气郁,痰涎壅结,咯不出咽不下,胸满气喘,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四七汤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或心腹绞痛、膨胀喘急。同一七惰气郁,同以四味治之,而补泻不同,何也?盖因其虚实不同,一是胸满气喘,一是虚冷上气。一在中上两焦实,而下焦未见虚证,一在中上两焦实,而下焦已见虚证。因下焦不虚,故药专治上中二焦之痰气;因下焦已虚,故药兼治下焦之虚寒。二方用药之奇颇同,一用苏叶治上焦之结,一用玉桂治下焦之寒,皆有妙义,不可不深察也。
运用:
诊断要点: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舌苔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食道痉挛、慢性喉炎、梅核气、呼吸道炎症、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属于痰气郁结者。
加减化裁:
1.如果在四七汤上去厚朴、茯苓、紫苏叶、生姜、大枣,加入人参、肉桂、炙甘草三味中药材,就成了局方四七汤,可温中解郁,散结化痰,对于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证具有良好的疗效。
2.心腹痛加玄胡。
使用注意:
重要文献摘要:
《汤头歌诀》:“四七汤理七情气,半夏厚朴茯苓苏。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舒。又有局方名四七,参桂夏草妙更殊。半夏、茯苓、厚朴、紫苏叶。与生姜、大枣同煎,可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用于治疗痰涎凝聚证及由喜、怒、悲、恐、忧、思、惊七情影响而致的气郁,故名四七汤。症见咽中有异物感,咯吐不出,咽之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胸胁攻撑作痛,舌苔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