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净心散出处: 《普济方》卷四〇四功用: 祛风退翳,清热解毒主治: 疳疮入眼概述: 净心散,中...
养生
名称: 净心散
出处: 《普济方》卷四〇四
功用: 祛风退翳,清热解毒
主治: 疳疮入眼
概述:
组成:
蛇蜕(烧灰)一条(15g),甘草(锉为末)五钱(7.5g),不蛀皂角(烧灰)五定(3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为末。小儿每服半钱,熟水调服。痘疮出尽,便宜服之。
2.现代用法:1日2-3次,1次1.5-3g,温开水调服。
功用:
主治: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论:
1.《普济方》:“净心散治痘疮出尽。便宜服之。如入眼即自退。蛇退(烧灰)一条,甘草(判为末)五钱,不蛀皂角(烧灰)五定,右研匀。小儿半钱。熟水调服。治大人小儿疮疹出。护眼目。上才觉患,以盐花少许,汤浸了令温,洗两眼,昼夕可三两度,大人以指盐花水。点眼内,旋以帛子拭之,初用眼即多痛。三上后,即不觉痛。不计大人小儿,或患欲退时,眼内有余热者,亦宜用此法洗点。治瘤疹入眼。”
方论选录:
1.《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脾胃主纳而不出,大小肠主出而不纳,是平居饮食水谷糟粕出纳也。常论胃主纳食,而疮疹后呕逆,是有邪气相干,使胃逆而不顺,故使气逆而吐也。其吐有冷吐,有热吐。疮疹病后吐者,此余毒在胃不解,当仔细辨验,终是不同,其热毒在胃而吐者,令人心烦作渴,小儿不住食乳者,是渴也,小便赤涩,手掌心有汗或热,面赤引饮,停于胃中成痰,膈中不利,纵能食乳,聚满吐出如射,则一时胸中稍宽,又复饮乳者渴也。饮乳又吐,脉洪数,此热吐也,冷吐者不渴,饮食与水随吃随吐,面青白手,手足冷,大小便利,宜细辨之。有热有余毒在胃脘呕吐者,宜服黄芩散五苓散人参竹叶汤。若余毒在口,口舌生疮,下部亦有疮,或下脓血,服黄连散三黄熟艾汤。发喘而烦躁,小便小利者,灯心汤。若胃热齿龈肿痛,妨其嚼食,饥不欲食,烦热面黄者,宜服甘露饮槐花散。如毒入目者,服净心散最良。”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