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解郁和中汤出处: 《万病回春》卷三功用: 行气解郁,化痰泄热主治: 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
养生
名称: 解郁和中汤
出处: 《万病回春》卷三
功用: 行气解郁,化痰泄热
主治: 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
概述:
组成:
陈皮(去白)一钱二分(3.6g),赤茯苓一钱(3g),半夏八分(2.4g),青皮(去瓤,醋炒)五分(1.5g),香附米(童便炒)一钱(3g),枳壳(麸炒)一钱(3g),栀子一钱(3g),黄连(姜汁炒)七分(2.1g),神曲(炒)七分(2.1g),厚朴(姜炒)七分(2.1g),前胡八分(2.4g),苏子(研碎)七分(2.1g),生甘草四分(1.2g)。
用法用量:
上锉一剂。加生姜五片,水煎,热服。
功用:
行气解郁,化痰泄热。
主治:
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
方义:
本方所治,是湿郁生痰,痰郁化热所致之证。方中陈皮、茯苓、半夏、甘草,即二陈汤方,功能燥湿化痰,行气消滞;青皮、香附、枳壳、厚朴、神曲,行气解郁,宽中和胃;前胡、苏子,下气祛痰,以助二陈之力;山栀、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同用,共奏行气解郁、化痰泄热之功。
运用:
1、本方以胸膈痞满,嗳气吞酸,恶心欲呕,胃中郁热,口干不欲饮,夜不安卧,卧则愈闷,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临床常用于治疗食管炎。
加减化裁:
胸骨后疼痛者,加玄胡、赤芍、丹皮;呕吐酸水者,加煅瓦楞、乌贼骨、猪苓;嗳气者,加砂仁、沉香。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东医宝鉴》:“解郁和中汤治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陈皮(去白)一钱二分,便香附、赤茯苓、枳壳、栀子(炒)各一钱,半夏、前胡各七分,黄连(姜汁炒)、神曲(炒)、厚朴、青皮、苏子(炒)各五分,甘草四分。上锉,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回春》。”
2、《中医历代良方全书》:“解郁和中汤《万病回春》方。陈皮、青皮各3g,黄连、苏子、制半夏、前胡、厚朴各6g,茯苓、香附、枳壳、山栀、神曲各9g,生甘草2g,生姜3片。水煎服。功能清热和胃,理气畅中。治脘部痞满疼痛,嘈杂食少,内热口干,欲嗳不得。如慢性胃炎可用之。”
3、《杂病广要》:“解郁和中汤,治胸膈痞满,内热不安卧,卧则愈闷。 陈皮一钱二分,赤茯苓一钱,半夏八分,青皮五分,香附米一钱,枳壳一钱,栀子一钱,黄连七分,神曲七分,厚朴七分,前胡八分,苏子七分,生甘草四分。上锉一剂,姜五片,水煎热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