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蠲风饮子出处: (《医学正传》卷一) 分类: 古方概述: 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
养生
名称: 蠲风饮子
出处: (《医学正传》卷一)
分类: 古方
概述: 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麻痹不仁等症。
组成: 防风(去芦)、杜仲(去粗皮,姜汁炒)、羌活、白芷、川归(去芦头,酒浸洗)、川芎、生地黄(酒浸洗)、白芍药、川牛膝(去芦,酒洗)、秦艽(去芦)、何首乌、萆薢、苍术(米泔浸一、二宿)、白术、木通(去皮)、大枫子肉、威灵仙、血藤(即过山龙)、防己、丁公藤各一两、荆芥穗、海桐皮(去粗皮)、五加皮、天南星(煨制)、半夏(汤泡七次)、橘红(去白)、赤茯苓(去皮)、桑寄生、天麻、僵蚕(炒)、钩藤各五钱、薄桂(去粗皮)、草乌头(去皮尖)、甘草节、川乌(去皮脐,炮)、猪牙皂角各二钱半、两头尖、阴地蕨(一名地茶)、大蓟、小蓟
用法用量: 上药切细。用无灰好酒二斗五升,以瓷罐一个盛酒浸药,以皮纸十数重包封罐口,冬半月,夏七日,秋、春十日。每日清晨、午前、午后、临卧各服一大白盏。
主治: 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麻痹不仁等症。
加减化裁: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骾。
川乌: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生川乌有大毒,制川乌有毒。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丁公藤: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秦艽:辛、苦,平。归胃、肝、胆经。祛风湿,清湿热,舒筋络,止痹痛,退虚热。
防己:苦,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海桐皮:苦、辛,平。归肝经。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小蓟:甘、苦,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大蓟:甘、苦,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息风定惊,清热平肝。
天麻:甘,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僵蚕:咸、辛,平。归肝、肺、胃经。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生何首乌: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