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通肠痔漏丸出处: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分类: 古方概述: 痔漏。 组成: 白术(麸炒)...
养生
名称: 通肠痔漏丸
出处: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分类: 古方
概述: 痔漏。
组成: 白术(麸炒)、白茯苓(焙)、当归(酒洗,剉破,不得见火)、黄柏(炒)、羌活(炒)、独活、防己(焙)、防风、定风草(即独活苗,生用)、荆芥(生)、山豆根(不见火)、柏子仁(生)、白鲜皮(醋炒)、白蒺藜(生)、赤芍(醋炒)、百部(醋炒)一两、人参五钱(焙,日久加至一两)、苦参五钱(炒)、薏苡仁五钱(焙)、天花粉二两(炒燥)、玄明粉一钱(重者加至三钱)
用法用量: 上各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莲肉汤送下,每日三次。服至十二两愈,重者不过一斤。
主治: 痔漏。
加减化裁: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山豆根:苦,寒;有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独活: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防己:苦,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百部:甘、苦,微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柏子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