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犀角竹沥膏出处: (《外台》卷十五引《延年秘录》) 分类: 古方概述: 风热发,即头顶脉掣动...
养生
名称: 犀角竹沥膏
出处: (《外台》卷十五引《延年秘录》)
分类: 古方
概述: 风热发,即头顶脉掣动急强,及热毒疹痒。
组成: 犀角十二分(屑)、升麻八分、蒴藿根、秦艽、独活、白及、菊花、白术、防己、白芷、当归防风、芎䓖、青木香、寒水石(碎)、苦参、漏芦根各四分、蒺藜子二合、莽草二分、枳实二枚(四破)、栀子仁七枚、竹沥三升、吴蓝一两
用法用量: 上切,以竹沥渍一宿,明旦于炭火上和猪脂五升煎令九上九下,以候白芷色黄膏成,绞去滓,纳于不津器中。用摩风处,一日三次。
主治: 风热发,即头顶脉掣动急强,及热毒疹痒。
加减化裁: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寒水石:辛、咸,寒。归心、胃、肾经。清热泻火。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漏芦:苦,寒。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独活: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秦艽:辛、苦,平。归胃、肝、胆经。祛风湿,清湿热,舒筋络,止痹痛,退虚热。
防己:苦,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枳实: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竹沥:甘,寒。归心、肺、肝经。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