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加减痞气丸出处: (《东垣试效方》卷二) 分类: 古方概述: 脾积痞气。 组成: 黄芩(酒制...
养生
名称: 加减痞气丸
出处: (《东垣试效方》卷二)
分类: 古方
概述: 脾积痞气。
组成: 黄芩(酒制)三分、黄连(酒制)三分、厚朴一钱、半夏半钱、益智三分、吴茱萸二分、红花半分、青皮二分、当归尾二分、茯苓二分、泽泻二分、神曲(炒)二分、广茂二分、昆布二分、橘皮(去白)二分,熟地黄二分、人参二分、附子二分、葛根二分、甘草(炙)二分、巴豆霜二分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溏,再从二丸加服,食前煎淡甘草汤送下。
主治: 脾积痞气。
加减化裁: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肺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巴豆霜: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行气,消积,消痰平喘。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昆布:咸,寒。归肝、胃、肾经。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