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加减八味丸出处: (《集验背疽方》) 分类: 古方概述: 肾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亏损,心烦...
养生
名称: 加减八味丸
出处: (《集验背疽方》)
分类: 古方
概述: 肾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亏损,心烦燥渴,易生痈疽,寝汗发热,形体消瘦,口舌生疮,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肾消小便频数,或肾虚火不归元,烘热咳嗽。《集验背疽方》:痈疽之后,转作渴疾,或未发疽人,先有渴症者。《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禀赋肾阴不足,或吐泻久病,津液亏损,或口舌生疮,两足发热,或痰气上涌,或手足厥冷。《医方类聚》引《澹寮》:肾虚津乏,心烦燥渴。《得效》:肾消,小便频数,白浊,阴痿弱,饮食不多,肌肤渐渐如削,或腿肿脚先瘦小。《普济方》:或先患痈疽而才觉作渴,或有痈疽而无渴。《外科理例》:疮痊后口干渴,甚
组成: 干熟地黄(焙,剉)二两、真山药(剉细,微炒)、山茱萸(去核取肉,焙干)各一两、肉桂(削去粗皮,剉,不见火)一两、(别研,取半两净末,和入众药,余粗滓仍勿用)、泽泻(水洗,剉作块,无灰酒湿,瓦器盛盖,甑上蒸五次,剉,焙)、牡丹皮(去心枝杖,剉,炒)、白茯苓(去黑皮,剉,焙)各八钱、北真五味子(拣去枝杖,慢火炒至透,不得伤火)一两半、(别研罗,和入众药。最要真者)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心无灰酒或盐汤任下。
主治: 肾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亏损,心烦燥渴,易生痈疽,寝汗发热,形体消瘦,口舌生疮,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肾消小便频数,或肾虚火不归元,烘热咳嗽。《集验背疽方》:痈疽之后,转作渴疾,或未发疽人,先有渴症者。《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禀赋肾阴不足,或吐泻久病,津液亏损,或口舌生疮,两足发热,或痰气上涌,或手足厥冷。《医方类聚》引《澹寮》:肾虚津乏,心烦燥渴。《得效》:肾消,小便频数,白浊,阴痿弱,饮食不多,肌肤渐渐如削,或腿肿脚先瘦小。《普济方》:或先患痈疽而才觉作渴,或有痈疽而无渴。《外科理例》:疮痊后口干渴,甚
加减化裁: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山茱萸:酸、湿,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