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太乙救苦辟瘟丹出处: (《良方集腋》卷上) 分类: 古方概述: 瘟疫伤寒,霍乱疟瘴,赤白下痢...
养生
名称: 太乙救苦辟瘟丹
出处: (《良方集腋》卷上)
分类: 古方
概述: 瘟疫伤寒,霍乱疟瘴,赤白下痢,中风癫狂,小儿急惊疳痢,牙痛风疹,痈疽发背,虫伤恶疮,卒死等。
组成: 麻黄(十六两,去根节,晒,取净末)一两五钱、升麻(五十两,焙,取净末)三十两、广藿香(五十两,不见火,晒,取净末)三十两、广陈皮(四十两,新会者佳,焙,取净末)三十两、绵纹大黄(四十两,炒,取净末)三十两、山慈姑(四十五两,处州产而有毛者真,去毛,焙,取净末)二十一两、广木香(十九两,不见火,取净末)十五两、山豆根(二十四两,去芦根,焙,取净末)十五两、饭赤豆(七十五两,焙,取净末)六十两、鬼箭羽(一百六十两,炒,取净末)六十两、千金子(五十两,新者佳,去壳,去油,取净霜)十二两、雌黄(四十两,千叶者佳,
用法用量: 上药选上好道地者,俱磨极细末,逐样另自包好,择日精心修治。将药末逐件兑准分两,不可以已意增减改换,拌匀,再筛极细,和置石臼中,以糯米粉糊丸和之,杵千下,用范子印成每锭重一钱,作三次用之。凡遇天行疫症,以一锭用绛囊盛之,悬之当胸,或系左肘,诸邪退避,虽与疫人同床共处,永无缠染之患;如邪已中人,伏藏未发,略见寒热恍惚,喉燥,昏迷狂闷,头痛,服之即安;瘟疫阴阳二毒,伤寒心闷狂言乱语,胸膈壅滞,邪毒发越,急服此丹;霍乱腹痛,绞肠痧,或汗或吐或下,可保平安;中蛊腹痛,狐鼠恶毒,恶菌、河豚、死牛马肉、鸟兽诸毒,小儿急
主治: 瘟疫伤寒,霍乱疟瘴,赤白下痢,中风癫狂,小儿急惊疳痢,牙痛风疹,痈疽发背,虫伤恶疮,卒死等。
加减化裁: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山豆根:苦,寒;有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血,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千金子: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疗癣蚀疣。
广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陈皮:苦、辛,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