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茯苓菊花漫酒出处: (《圣惠》卷二十五) 分类: 古方概述: 骨节酸痛,行步艰难,肩背伛偻,...
养生
名称: 茯苓菊花漫酒
出处: (《圣惠》卷二十五)
分类: 古方
概述: 骨节酸痛,行步艰难,肩背伛偻,言语謇涩,口面斜,中风失音,半身不遂。
组成: 白茯苓五两、甘菊花二两、山茱萸二两、菟丝子三两(酒浸三日,晒干,别捣为末)、肉苁蓉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栝楼根二两、防风二两(去芦头)、熟干地黄二两、天雄二两(炮裂,去皮脐)、牡丹二两、人参一两(去芦头)、白术一两、牡蛎一两(为粉)、黄耆二两、紫菀一两(洗,去苗)、菖蒲二两、石斛一两(去根)、柏子仁—升、杜仲二两(去粗皮,炙微黄)、蛇床仁一两、远志二两(去心)、附子二两(炮裂,去皮脐)、干姜二两(炮裂)、赤芍药二两、牛膝二两(去苗)、萆薢二两、狗脊二两、苍耳子二两、虎胫骨一两(涂酥,炙微黄)、鼠黏子
用法用量: 上剉细,和匀,每斤药以生绢袋盛,用酒二斗,于瓷瓮中浸,密封二七日,开封。每日平旦、午时、近晚,各温饮一盏,常令有酒容,不可过度。每取却一盏,即添一盏,如觉酒淡药力稍减,即取滓阴干,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主治: 骨节酸痛,行步艰难,肩背伛偻,言语謇涩,口面斜,中风失音,半身不遂。
加减化裁: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狗脊:苦、甘,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紫菀:辛、苦,温。归肺经。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柏子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远志: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牡蛎:咸,微寒。归肝、胆、肾经。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肉苁蓉: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山茱萸:酸、湿,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