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石斛明目丸出处: (《北京市中成药规范》) 分类: 古方概述: 肝肾两亏,虚火上升引起的瞳仁...
养生
名称: 石斛明目丸
出处: (《北京市中成药规范》)
分类: 古方
概述: 肝肾两亏,虚火上升引起的瞳仁散大,夜盲昏花,视物不清,内障抽痛,头目眩晕,精神疲倦。
组成: 石斛二十五斤、肉苁蓉二十五斤、麦门冬五十斤、茯苓一百斤、五味子二十五斤、人参一百斤、熟地黄一百五十斤、菟丝子二十五斤、草决明二十五斤、苦杏仁二十五斤、山药二十五斤、蒺藜二十五斤、川芎二十五斤、青葙子二十五斤、甘草二十五斤、牛膝二十五斤、黄连二十五斤、生地黄二十五斤六两、天门冬一百斤、防风二十五斤、枳壳二十五斤、菊花二十五斤、枸杞子二十五斤、生磁石二十斤、生石膏五十一斤
用法用量: 将药材加工洁净,炮制合格。取菟丝子、熟地黄、牛膝、枸杞子、天门冬、麦门冬、苁蓉、五味子、枳壳、甘草、苦杏仁煮提两次,时间分别为2.5小时、1.5小时。苦杏仁待群药沸腾后再下锅。合并以上药液,过滤沉淀,减压浓缩至比重1.35、温度50℃的稠膏。余药粉碎为细粉,过一百孔罗,混合均匀为原粉。取原粉与稠膏按比例制丸,低温干燥。每斤干燥丸药用生赭石粉一两二钱为衣闯亮。每百粒干重五钱,每袋内装三十粒。每服三十粒,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主治: 肝肾两亏,虚火上升引起的瞳仁散大,夜盲昏花,视物不清,内障抽痛,头目眩晕,精神疲倦。
加减化裁: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石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青葙子:苦,微寒。归肝经。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磁石:咸,寒。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肉苁蓉: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