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养心安神音出处: (《理瀹》) 分类: 古方概述: 心虚有痰火不能安神,亦治胆虚。凡年老心怯...
养生
名称: 养心安神音
出处: (《理瀹》)
分类: 古方
概述: 心虚有痰火不能安神,亦治胆虚。凡年老心怯,病后神不归舍,及少年相火旺,心肾不交,怔忡梦遗,亦有因惊而不能寐者。
组成: 牛心一个、牛胆一个(用小磨麻油三斤浸熬听用)、川黄连三两、大麦冬、丹参、玄参、苦参、郁金、胆南星、黄芩、丹皮、天冬、生地各二两、潞党参、熟地、生黄耆、上於术、酒白芍、当归、贝母、半夏、苦桔梗、广陈皮、川芎、柏子仁、连翘、熟枣仁、钗石斛、远志肉(炒黑)、天花粉、蒲黄、金铃子、地骨皮、淮山药、五味子、枳壳、黄柏、知母、黑山栀、生甘草、木通、泽泻、车前子、红花、官桂、木鳖仁、羚羊角、镑犀角各一两、生龟版、生龙齿、生龙骨、生牡蛎各二两、生姜、竹茹、九节菖蒲各二两、槐枝、柳枝、竹叶、桑枝各八两、百合、鲜菊花(连根叶
用法用量: 上药共用油十六斤,分熬去滓,合牛心油并熬,丹收,再入寒水石、金陀僧各四两,芒消、朱砂、青黛各二两,明矾、赤石脂、赭石(煅)各一两,牛胶四两(酒蒸化,如清阳膏下法),收膏,贴膻中穴。
主治: 心虚有痰火不能安神,亦治胆虚。凡年老心怯,病后神不归舍,及少年相火旺,心肾不交,怔忡梦遗,亦有因惊而不能寐者。
加减化裁: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玄参: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地骨皮:甘,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桑枝:微苦,平。归肝经。祛风湿,利关节。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车前子: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陈皮:苦、辛,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利尿通淋。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肺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柏子仁: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远志: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牡蛎:咸,微寒。归肝、胆、肾经。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羚羊角: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脾益肺,养血生津。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百合:甘,微寒。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天冬:甘、苦,寒。归肺、肾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