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消痤丸出处: (《中国药典》2010版) 分类: 古方概述: 湿热毒邪聚结肌肤所致的粉刺,症...
养生
名称: 消痤丸
出处: (《中国药典》2010版)
分类: 古方
概述: 湿热毒邪聚结肌肤所致的粉刺,症见颜面皮肤光亮油腻、黑头粉刺、脓疱、结节,伴有口苦、口黏、大便干;痤疮见上述证候者。
组成: 升麻9.47克、柴胡30.31克、麦冬34.10克、野菊花22.73克、黄芩28.42克、玄参39.79克、石膏56.84克、石斛39.79克、龙胆39.79克、大青叶39.79克、金银花28.42克、竹茹18.95克、蒲公英28.42克、淡竹叶22.73克、夏枯草22.73克、紫草22.73克
用法用量: 上制成丸剂,每10丸重2克。口服。一次30粒,一日3次。
主治: 湿热毒邪聚结肌肤所致的粉刺,症见颜面皮肤光亮油腻、黑头粉刺、脓疱、结节,伴有口苦、口黏、大便干;痤疮见上述证候者。
加减化裁:
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石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龙胆:苦,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大青叶: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肝、心经。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玄参: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