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补”不是吃药,是要疏通和调理 在中医门诊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气血虚,是不是赶紧补点阿胶?...
臻宝典藏
在中医门诊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气血虚,是不是赶紧补点阿胶?”
“我最近很累,要不要吃人参补一补?”
“听说黄芪补气,我每天泡水喝了半年,怎么越来越燥?”
在中医看来,这种“见虚就补”的方式,其实很容易走进误区!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补”,真的不是单纯吃药,而是要“疏通”和“调理”。
中医有句话叫:“虚者补之,塞者通之,虚而有滞,先通后补。”
什么意思?
就是:当身体有“堵”时,盲目补只会让你越补越乱。
如果你家里的水管堵了,你不先通管子,而是一直往里灌水——结果会是什么?
不是流出来,而是越灌越满、越补越反感,甚至爆管。
身体也是一样的。
脾胃虚弱、湿气重时乱补:只会让脾胃更负担重,食欲差、反胃、腹胀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时乱补:补进去的药材走不了全身,结果造成上火、心烦、口苦、胸闷
血瘀体质还吃补血药:补得再多,也只是“塞在路上”,血瘀更重,甚至诱发结节或痛经
真正的“补”,是一种系统性的恢复平衡。
健脾养胃 → 给身体提供能量
疏肝理气 → 让气血运行通畅
养心安神 → 让精神平稳、睡眠充足
温肾固本 → 让身体有底气、抵抗力强
这些“调理系统”,才是决定你“补得进去、补得对”的关键。
面色晦暗,舌苔厚腻,口苦口黏(说明湿气、痰浊、肝郁)
常年便秘、大便黏腻不爽(说明肠道“堵塞”,毒素难排)
情绪波动大、爱生闷气、胸闷气短(气机不畅)
月经量少、经色暗、有血块(血瘀未清)
动不动上火、咽痛、口腔溃疡(内热郁结)
🔍 如果你有以上一种或多种,说明身体“通”的功能出了问题,这时候盲目吃补药,很可能雪上加霜。
通什么?
通气机:调肝气、疏情绪(推荐:柴胡、玫瑰花、佛手)
通湿气:健脾祛湿(推荐:茯苓、薏米、陈皮、莲子)
通瘀血:活血化瘀(推荐:丹参、桃仁、红花)
先把路清了,再补,身体才能“吸收”。
调什么?
调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化生之源
调肝郁:肝主疏泄,肝气畅了,全身通畅
调睡眠:睡得好,气血自然生
很多“补不进去”的人,其实是脾胃弱、肝气堵、睡眠差,调好这些,比吃多少药都更重要。
养的不是局部,而是整体系统的恢复力:
调养方式 | 作用 |
---|---|
食补 | 提供气血原材料(山药、红枣、枸杞、鸡汤) |
艾灸 | 温经通络、补阳助气(重点穴位: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
泡脚 | 引火归元,助眠养阳(加入艾叶、生姜、花椒) |
太极/八段锦 | 调气、调息、调神,助力气血运行 |
你每天的一餐一饭、一呼一吸、一起一卧,其实都在决定:
你是越补越好?还是越补越堵?
🔔 所以,“补”不是吃几副药、喝点汤就能搞定的,而是:
少生气,多疏肝
不贪凉,健脾胃
睡得香,养心神
持之以恒地养、调、通
别再误以为“虚了就得补”、“补药越贵越有效”!
真正有效的补,是“先通后补、整体调理”,让身体自己恢复造血生气的能力。
🌿 如果你已经补了很久,却还是没有起色,建议停下来,先疏通,再进补。
📍点个【赞】+【在看】,让更多人懂得真正的“补法”!
📬 评论区留言“我要通调方案”,可领取专属体质辨识+调理建议+通补食疗方合集!
中医养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