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肠胃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它如何影响你的其他器官?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段时间胃口不好,整个人就...
海纳百医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段时间胃口不好,整个人就变得乏力没精神;
吃坏肚子后,头疼、发热、情绪也跟着起伏;
长期便秘或腹泻,不但影响心情,还引发皮肤暗黄、口气加重、睡眠变差……
别以为肠胃只是“吃饭的器官”,在中医和现代医学看来,它才是影响全身健康的核心系统之一。
中医有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个人气血足不足、精力强不强、体质好不好,根基都在脾胃。
现代医学也早已发现:肠道不仅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第二大“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肠胃,到底是如何影响你的全身健康的?
你吃下去的每一口饭,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转化,才能变成身体的“营养弹药”。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肠胃的正常运转。
一旦肠胃出现问题,哪怕你吃得再好,营养吸收不了,也只是“空补”。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
气血不足,脸色苍白、精神不振;
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容易疲劳;
水湿内生,导致肥胖、湿气重、痰湿体质;
精神状态紊乱,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等。
可以说,肠胃是一切调理的起点。
肠道内有数十亿神经元,被称为“第二大脑”;
90%的血清素(影响情绪和睡眠的重要神经递质)在肠道中合成;
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下降等问题。
很多人失眠、烦躁,其实是“肠道在闹情绪”。
肠道排毒不畅,毒素堆积容易通过皮肤“代偿”排出;
易引发:痘痘、粉刺、湿疹、暗沉、黑眼圈等;
中医所谓“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不通,皮肤常受害。
“肠清气顺”,你的皮肤才会清透有光泽。
肠胃问题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供血不足,心脏“吃不饱”;
饱胀、嗳气、胃痛等刺激迷走神经,容易诱发心悸、胸闷;
长期胃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心慌等“心神不安”现象。
别小看一次胃胀,有时它也会让“心发慌”。
肠胃虚弱,不能生化足够的气血,肝得不到濡养;
食欲不振、腹胀、恶心,也可能是“肝郁犯胃”的表现;
中医讲“肝木克脾土”,情绪压抑、肝气不舒也会伤到胃。
调肝,先调脾;疏肝,也得先健胃。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屏障;
肠道菌群决定你对抗病毒、细菌、过敏的能力;
肠道一旦失衡,容易出现慢性炎症、过敏体质、自身免疫问题等。
肠道健康了,才是真正的“免疫强者”。
容易疲劳,动不动就累;
胃口差、腹胀、口臭;
情绪不稳、易怒焦虑;
皮肤发黄长痘、眼袋加重;
睡不香、起不来、记性差;
大便忽稀忽干,便秘或拉肚子交替;
体重不稳,不易控制体形。
看似小毛病,实则是全身在为肠胃“买单”。
过饱易伤胃气,暴饮暴食更伤脾阳。规律饮食,才是对胃最好的温柔。
早晨喝温水、热粥,唤醒肠胃;晚餐清淡易消化,避免加重负担。
少喝冷饮、冰奶茶,尤其女性和脾胃虚寒者,夏天更要“护阳”。
吃完就躺、久坐不动,会加重胀气与消化不良。轻步慢走最养胃。
常用的中药如陈皮、茯苓、山楂、藿香、党参,可在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调和脾胃,除湿化滞。
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位,有助于温中健脾、行气止痛,是调理慢性胃病、腹胀、消化不良的良方。
肠胃,是我们健康的起点。一个人能不能吃、能不能睡、精不精神,根子常常就在这“腹中天地”。
养好了肠胃,身体才能“上下一气、五脏协调”,自然百病不侵。
如果你也长期饱受小毛病困扰,不妨先从“调理肠胃”开始,也许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的症状,其实都能慢慢改善。
愿你从今天开始,重视你的肠胃,把“养胃”当作终身健康投资的第一步。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欢迎转发给你关心的人,因为——分享健康,是最温柔的祝福。
中医养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