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 肠胃在中医理论中的角色:脾胃为后天之本 ——你对“吃得好”这件事,真的理解了吗? 🧠 01|为什...
海纳百医
——你对“吃得好”这件事,真的理解了吗?
在中医理论中,有一句经典名言:
“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什么意思?
通俗点说,脾胃就像人体的“营养加工厂”。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全靠脾胃将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来滋养。
💡 如果脾胃虚弱了:
吃进去的东西无法有效吸收转化
气血生化乏源,五脏六腑就像“断粮”
整个人就会变得虚弱、怕冷、倦怠、面色差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慢性病、亚健康问题,都要从调脾胃开始!
中医里的“脾胃”,并不是解剖学上那一块器官,而是一套功能系统:
名称 | 中医功能 | 通俗解释 |
---|---|---|
脾 | 运化水谷、统摄血液、升清气 | 吸收营养、管理血液、维持能量上升 |
胃 | 受纳食物、腐熟水谷 | 储存、初步消化食物 |
✨ 胃负责“接受、磨碎”;
✨ 脾负责“提取营养、运送四方”。
脾胃配合默契,才是健康的根本。
🌿 如果你出现以下症状,那就要警惕脾胃功能已弱:
饭后腹胀、嗳气 —— 胃气不和
口淡无味、不想吃东西 —— 脾失健运
大便稀烂、便溏不成形 —— 脾虚湿盛
面色发黄、眼睑浮肿 —— 运化失职、水湿内停
饭后困倦、提不起精神 —— 中气不足
消瘦或虚胖、免疫力低 —— 气血生化无源
🧭 这些问题看似杂乱无章,其实都可以追溯到脾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的脾胃简直“压力山大”:
不良习惯 | 对脾胃的伤害 |
---|---|
🕒 三餐不定、狼吞虎咽 | 伤胃气,损消化功能 |
🌶️ 爱吃辛辣、油炸、生冷 | 胃寒湿盛,或胃火炽热 |
🛋️ 久坐少动、懒得运动 | 脾主四肢,气血运行不畅 |
😫 焦虑过度、思虑伤脾 | 思则气结,脾运不利 |
🍧 频繁奶茶冷饮 | 寒湿直入中焦,伤及脾阳 |
🌪️ 久而久之,脾胃就会虚弱,百病由生。
早餐最宜热粥、热汤
忌冰镇饮品、生冷水果
少吃冷牛奶、冷豆浆、冷酸奶
定时吃饭:脾胃喜“有节奏”
七分饱:胃有空间,运化才轻松
咀嚼30次:增加唾液,帮助消化
每天快走30分钟
饭后散步助运脾胃
练习八段锦、太极、揉腹、捏脊都有效
功效 | 食材 |
---|---|
健脾 | 山药、薏仁、莲子、芡实、扁豆 |
理气 | 陈皮、佛手、橘皮、麦芽 |
温中 | 生姜、大枣、茯苓、党参 |
💡 小贴士:脾胃虚者,可熬山药莲子扁豆粥,温补效果一流!
方名 | 功效 | 适用人群 |
---|---|---|
四君子汤 | 补气健脾 | 气虚乏力、面黄体倦者 |
香砂六君子汤 | 健脾理气、燥湿 | 脘腹胀满、饮食少进者 |
参苓白术散 |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 慢性腹泻、倦怠乏力者 |
📝 注:中药调理需辨证使用,切忌盲目模仿。
穴位 | 位置 | 功效 |
---|---|---|
足三里 | 膝盖下方三寸 | 健脾益胃、增强体力 |
中脘穴 | 肚脐上四寸 | 和胃降逆、改善消化 |
内关穴 | 腕横纹上二寸 | 理气止呕、调节情绪 |
👉 每晚按揉5分钟,每天坚持,脾胃一天比一天强。
🧱 脾胃强,身体才有“营养来源”;
🌱 脾胃调,气血才能源源不断生成;
🧘♀️ 脾胃和,睡得香、肤色好、代谢快、抗病强!
中医养生,从调脾胃开始;
现代人想延缓衰老、提升免疫,也要从“吃”这件事上认真对待!
🌿 关注我,每天一篇脾胃养护干货文
❤️ 点赞、分享、转发支持健康知识传播!
🍵 我们一起把“吃饭这件小事”,做成“养生这件大事”。
中医养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