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 老年人易寒怕冷的根源是什么? —— 揭秘体寒背后的真相,守护温暖晚年 ✨金句提炼: 身体的寒冷...
自然静心苑
✨金句提炼:
身体的寒冷,是岁月的提醒,也是保养的信号。
温暖身心,才能温暖岁月。
抵御寒冷,从了解自己开始。
许多老年朋友常常抱怨:“天气稍微一凉,就手脚冰冷,穿再多也觉得冷。”
而且这种怕冷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冬天,哪怕是夏天吹空调,也容易觉得不适。
那么,为什么人一旦上了年纪,就格外怕冷呢?
归根结底,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中医讲:“人之生也,得阳气则生,失阳气则死。”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负责温暖身体、推动血液循环。
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自然衰减
脏腑功能减弱,产生热量的能力下降
身体新陈代谢慢,产热少,散热快
最终导致:稍有风吹草动,就觉得骨寒刺骨。
金句:
阳气不足,是老年怕冷的头号元凶。
血液如同身体的保暖“热水袋”,气血充盈则四肢温暖。
老年人体内气血渐渐不足,导致:
供血供氧能力下降
末梢循环差,手脚冰凉
心脑等重要脏器也可能出现缺血症状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产热器官之一。
随着年龄增长:
肌肉量逐年减少
基础代谢率降低
身体热量产生跟不上散失速度
尤其是瘦弱、消瘦的老人,更容易怕冷!
老年人抵抗力弱,外界的风寒湿邪容易侵入体内:
常年积累的寒湿堵塞经络
血脉不畅,气滞血瘀
寒从脚起,冷到心头
特别是关节、膝盖、小腿肚,容易感到阵阵寒意。
许多老人退休后,活动量骤减:
久坐、久卧,血液循环不畅
运动少,阳气无法激发
动则生阳,静则生寒
缺乏运动,也是怕冷的重要诱因。
手脚冰凉,尤其是夜间明显
容易疲倦乏力,精神不振
面色苍白,唇色淡白或发紫
尿频、夜尿增多
喜热饮,怕冷风
关节疼痛遇寒加重
消化功能减弱,食欲差
夏季也怕冷,吹空调易生病
如果你或者家中老人有以上3条及以上症状,就需要警惕体寒问题了!
金句:
不是天气太冷,而是身体不够热。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生长发育。
肾阳亏损,无法温煦脏腑
体内火力不足,寒气内生
典型表现:
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耳鸣、畏寒肢冷。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
脾阳虚弱,导致:
水湿停滞,生寒生湿
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营养供应不足
典型表现:
腹胀便溏、纳差、四肢不温。
心主血脉,心阳虚时:
血液运行无力
末梢供血不足,四肢冰冷
典型表现:
心悸、气短、怕冷、面色晄白。
多吃温性食物:羊肉、牛肉、鸡肉、生姜、大枣、桂圆
避免寒凉生冷食品:西瓜、梨、冷饮等
小量多餐,养胃护脾
食疗推荐:
✅ 羊肉萝卜汤
✅ 生姜红枣茶
✅ 山药莲子粥
适合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
运动时间:每天30分钟左右,量力而行
注意保暖,防止汗后吹风着凉
穿衣原则:多层次,易增减
保暖重点:颈部、腰部、膝盖、脚底
贴身内衣选纯棉,保持干燥透气
每晚睡前泡脚20分钟
水温控制在40℃左右
加入艾草、姜片,效果更好
注意:
心脏病、糖尿病足患者泡脚时间不宜过长!
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是晒太阳最佳时间
适度日照,有助于提升体温,增强免疫力
特别推荐晒后背,刺激督脉,益气养血
常用中药:
补阳药:附子、肉桂、巴戟天、杜仲
补气药:黄芪、人参、党参
小提醒:
中药调理需遵医嘱,根据个人体质精准施方。
✅ 每天喝一杯温开水起床
✅ 坚持晨练10-30分钟
✅ 每天热水泡脚+按摩涌泉穴
✅ 饮食少寒凉,多温补
✅ 保持心情舒畅,笑口常开
✅ 每晚早睡,提升阳气生成
怕冷,不只是天气的问题,
更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阳气足,血脉畅,身体自然生机勃勃。
老年之美,在于从容温暖,在于步履轻盈。
愿每一位长者,都能用心呵护阳气,
活出温暖灿烂的晚年时光。🌿💛
中医养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