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身体缺气血和机器缺油一样,补得上吗? ——调气养血,从根本焕发你的生命力 ⛽前言:身体就像台机器,...
臻宝典藏
——调气养血,从根本焕发你的生命力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经常疲倦没精神,像“电池用尽”
手脚冰凉、脸色发白,化妆也遮不住憔悴
睡不安稳、掉头发、健忘心烦
每天明明吃得不差,却越来越虚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充盈是一个人健康与活力的“源动力”。
气血不足,就像一辆发动机缺油的车,外壳再光鲜,跑不远!
在中医里,“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推动一切生命活动,如“电力系统”
血:滋养脏腑和组织,如“供油系统”
📌你可以这样理解:
气负责“运”,如搬运工:运输营养、推动代谢、调节免疫
血负责“养”,如水库:滋润皮肤、头发、眼睛、子宫等
典型表现:
容易出汗(尤其动一下就冒汗)
说话有气无力
懒得动、没精神
食欲差、容易腹胀
免疫力下降、易感冒
典型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
手脚发凉
心慌、健忘、失眠
月经量少或延期
头发干枯、易脱落
指甲发白、易裂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也。”
当一个人既“气虚”又“血虚”,身体如同一台**“空转的破旧机器”**,慢慢走向失衡与疾病。
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或“否”。
体征 | 是 / 否 |
---|---|
1. 一动就出汗,体力差 | ✅ / ❌ |
2. 经常感到累,不想说话 | ✅ / ❌ |
3. 脸色苍白,气色差 | ✅ / ❌ |
4. 指甲淡白、易断裂 | ✅ / ❌ |
5. 经常头晕眼花 | ✅ / ❌ |
6. 月经量少、色淡 | ✅ / ❌ |
7. 睡眠浅、多梦易醒 | ✅ / ❌ |
8. 冬天特别怕冷,手脚冰凉 | ✅ / ❌ |
👉若出现4项以上为“是”,说明你有不同程度的气血不足,建议尽早调理。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但**“透支身体”**的方式却很普遍:
夜晚是血液归肝养血的时间段,长期熬夜,肝血生成不足,影响气血循环。
气血靠运动推动,越不动,血液越不畅,气机也就越来越弱。
过度节食损伤脾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养不足,气血生成无源。
焦虑、抑郁、暴怒等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脾气虚弱,气血运行失调。
这些生理状态会直接耗伤气血,是女性尤为常见的“血虚大户”。
答案是:可以,而且必须补!
但要科学补、对路补,而不是盲目吃红枣、阿胶、黄芪。
中医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先把“锅炉”修好,身体才能正常“炼气炼血”。
健脾食材推荐:
山药、小米、红枣、莲子、芡实
陈皮、党参、茯苓、白术(煲汤好搭档)
山楂(帮助食积)、麦芽(疏肝理气)
📝推荐食疗方:
【四神汤】莲子+芡实+山药+茯苓,煮粥或煲汤,每周3次健脾固本
益气中药食材: 黄芪、党参、西洋参、太子参
补血中药食材: 当归、熟地、阿胶、桑葚、龙眼肉
📝经典方推荐:
八珍汤(益气补血):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补血)
现代人可用浓缩颗粒或煲汤代煎,适合经期后、产后、大病后恢复。
不动,就如堵塞的油路,补再多都无用。
推荐每日气血运动:
八段锦
椅子瑜伽(推荐练气式、提气式)
快步走、太极
每天揉腹、拍打经络、泡脚10分钟
中医讲“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气血亏虚者最怕情绪内耗。
心理调节建议:
多晒太阳,调阳气
每日静坐冥想10分钟,收敛神气
多做让自己愉悦的事,提升气机流动
经期后最适合补血(如阿胶、当归)
产后用“四物汤”搭配黄芪,效果更佳
血养好了,气自然足,皮肤也会更红润紧致
男性常外耗多、压力大,气虚居多
推荐:黄芪党参泡水,搭配杜仲、枸杞补肾助血
注意避免肝火上升,调气更重要
脾胃虚弱、吸收差,不宜猛补
每天晨起吃一碗山药红枣粥,健脾又养血
气血不足引起眩晕、健忘、四肢麻木,也要综合调理
21:30前入睡,助肝藏血
午时小憩10~20分钟,养心血
睡前泡脚+揉涌泉,调阴阳、助安神
每日三餐守时,不节食、不暴饮暴食
多吃:红枣、红豆、黑芝麻、乌鸡、牛肉、花生
少吃:生冷寒凉、加工类零食
每日运动30分钟(快走/瑜伽/太极)
坚持按揉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四大补气血穴位
每晚静坐5分钟,守心养神
气血,是支撑我们生命活力的“根本资源”。
当你觉得累、虚、冷、痛、不想动时,
不是你“懒”,而是身体真的“缺油”了!
🌈调气血,不是一天就见效,
但只要你从今天开始“按步骤补回来”,
一个月后你会发现:
脸色红润了、睡得好了、精神起来了、月经顺了、发量也稳了!
📩留言关键词“我要补气血”,
我将送你一份**《气血辨证自测表 + 日常调养食谱大全 + 穴位图解手册》**,
助你一步步补足生命动力,从内焕活!
中医养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