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湿气不是病,却让你越来越难受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滞,如油入面。” 湿气虽不是“病...
养生知行录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滞,如油入面。”
湿气虽不是“病”,却悄无声息地困扰着现代人的身体和情绪。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状态👇:
睡再多还是累?
身体沉重、四肢乏力?
面部油腻、长痘频繁?
舌苔厚腻、口中黏黏?
小肚腩凸出、水肿明显?
情绪低落、易焦虑?
别忽略这些信号,你可能已经湿气缠身了。
中医认为,“湿”为六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重浊黏腻:像雨天的空气,沉重难散
易阻气机:让人感觉困倦、懒散、没精神
缠绵难去:湿气一旦内生,极难清除
多从脾生:脾主运化,脾虚则生湿,湿重则困脾,恶性循环
来源 | 描述 |
---|---|
🥗 饮食不节 | 喜吃生冷、油腻、甜食,脾胃损伤,湿气内生 |
🛋 久坐少动 | 缺乏运动,气血运行缓慢,湿气滞留体内 |
💤 作息紊乱 | 熬夜晚睡、昼夜颠倒,阳气不足,湿邪趁虚而入 |
💧环境潮湿 | 南方梅雨季、居住地潮湿,外湿易侵体 |
😓 情志不畅 | 长期压抑、郁结,气机不畅,湿气堆积 |
湿气虽无“明确诊断”,但它留下的“痕迹”却随处可见。
湿困脾阳,清阳不升,晨起无力,浑身困重。
湿热内蕴、毒素淤积,皮肤表现最直接。
中医经典辨湿信号: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脾虚生湿,运化失常,肠道功能紊乱。
湿气停留于皮下、肢体,出现浮肿、腹胀。
湿气下注,导致下肢气血不畅。
湿困中焦,脑部供血不足,神疲体倦、心神不宁。
女性湿气重常伴宫寒、气滞血瘀,影响内分泌。
湿为阴邪,侵蚀阳气,人体抗病能力下降。
表现: 怕冷、腹泻、水肿、白带清稀
体质: 阳虚体质,脾阳不足
常见人群: 爱喝冷饮、长期待空调房者
调理方向: 温阳化湿
推荐食疗:
生姜红枣茶
藿香猪肚汤
白术山药粥
表现: 面部油腻、口苦口干、大便粘腻、长痘
体质: 内热体质,饮食偏辛辣
常见人群: 熬夜党、重口味饮食者
调理方向: 清热利湿
推荐食疗:
薏米绿豆汤
苦瓜炒荷叶
茯苓冬瓜汤
表现: 胸闷多痰、体胖、倦怠无力
体质: 痰湿体质,气机不畅
常见人群: 久坐少动者
调理方向: 健脾祛湿化痰
推荐食疗:
陈皮茯苓汤
荷叶山楂茶
薏仁扁豆粥
✅推荐祛湿食材:
红豆、薏米、山药、茯苓、莲子
芡实、陈皮、冬瓜、玉米须、荷叶
❌湿气加重食物:
冰镇饮料
火锅、油炸、烧烤
糯米制品、乳制品过量
甜品、奶茶
👉 每日祛湿茶推荐:
红豆薏米茶、荷叶决明子茶、陈皮普洱茶(早上喝为宜)
每周至少3次有氧运动(快走、瑜伽、八段锦)
清晨排湿黄金时段:7点-9点,脾经最旺
每天梳头100下,刺激经络、通畅气机
泡脚建议:
生姜+艾草+花椒+红花(5g各煮水泡脚)
每晚泡30分钟,水位过踝,泡后早睡
穴位 | 位置 | 功效 |
---|---|---|
足三里 | 小腿外侧,髌骨下四横指 | 健脾祛湿、增强免疫 |
阴陵泉 |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凹陷处 | 化湿利水、清热止痛 |
三阴交 | 内踝尖上3寸 | 调脾胃、祛湿寒、理月经 |
湿气无形,却处处可见。
它不似重病般剧烈,却长年累月、悄无声息地削弱你的活力。
🌿从今天起,别再说“湿气不是病”。
它让你越来越疲惫、越来越沉重、越来越“丧”。
✅ 养成清淡饮食
✅ 每天适度运动
✅ 每晚好好睡觉
✅ 一杯祛湿茶,一次泡脚疗愈
把湿气养出去,你会变得越来越轻盈、清爽、有神采!
📌你是哪种湿气类型?有没有困扰你很久的“湿症状”?
📌留言“我要祛湿”获取专属祛湿食疗+生活建议!
中医养生
发表评论